当前位置>>第四编>>第二章>>第五节(1)
[上一页][返 回]


第五节 陈子昂(661--702)

一、生平简介: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出身富豪之家,其父既以豪侠著称,史载其“一朝散万钟之粟而无求报”(开仓济粮)。受其父影响,青年时期的陈子昂表现出豪侠的性格和从政的热情,读书的目性十分明确:“原其政理,察其兴亡”。
   光宅年间举进士,上《大周受命颂》及论政文字,为武则天所赏识,受麟台正字。后随乔知之出征西北,迁右拾遗。因直言进谏而入狱。出狱之后,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征契丹,再因进谏而降职。武后圣历元年(698),以父老辞官隐居。长安二年(702)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将陈子昂害死于狱中。
   从他的生平可以看出陈子昂胸怀大志,才华四溢,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但却始终没有待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理想。个性与现实的矛盾激起了陈子昂强烈而深沉的不平。所以对理想的热切追求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成为贯穿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

二、诗歌理论主张

  其主张见于所著《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简称《修竹篇序》)
陈子昂为文反对齐梁的颓靡诗风,他对“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深感不满,倡导“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其诗作能基本上反映自己的诗歌主张,内容深厚,风格刚健蕴藉,语言朴实。后人评曰:“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刘克庄《后村诗话》)

  ○要点:

  1、反对“彩丽竞繁,兴寄都无”的齐梁诗风。

  2、倡导“汉魏风骨,正始之音”。

  3、以复古为革新来提倡他的创作主张。

三、诗歌代表作:

  他的最主要代表作是三十八首《感遇》诗。这一组诗是他诗风革新理论实践的代表作主要特点是内容充实,语言朴素。格调雄浑,这一组诗不是一时一地所写,而是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最后组成一组诗。

  ※《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之作。通过描写兰草与杜若的欣欣向荣,空绝群芳,而至凋谢于萧瑟之秋风中,来表现作者美好理想未能实现的苦闷心情。全诗清新蕴藉,感慨遥深。作者运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象征自己的品质和才华,表达了年华易逝,美好思想难以实现的苦闷。在写法上继承了阮籍的《咏怀诗》。

  《感遇》(其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然。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评点】这是一首随军出征时的抒情诗。前六句叙说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经历。后四句转写自己心中的感慨。诗的风格深沉,笔调十分流畅。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就是蓟北楼,故址在今天北京市的北边。古人,指燕昭王和乐毅等前贤古人。这首诗有感于古代燕昭王礼贤下士,强烈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诗人将自己置于一个无限而寥廓的背景上,无穷的历史和苍茫的宇宙将诗人的孤独和渺小无助之感推至一个无以复加的极端,它使得孤独感,对于古代文人而言,成为某种不能逃脱的人生体验,因而,它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评点练习 就以下作品试作评点

  陈子昂《修竹篇》

  岁寒霜雪若,含采独青青。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刘希夷《孤松篇》

  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群树遥相望,众草不敢逼。

  骆宾王《浮槎》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贞心凌晚桂,劲节掩寒松。忽值风飙折,坐为波浪冲。摧残空有恨,臃肿遂无庸。渤海三千里,泥沙几万重,似舟飘不定,如梗泛何从?仙客终难托,良工岂易逢?徒怀万乘器,谁为一先容?

四、陈子昂的诗坛地位和贡献:

  陈子昂的创作彻底摆脱了宫体诗的影响,直接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并开启了盛唐的创作道路。他一手拉住屈原,一手拉起李白,开创了具有强烈政治性,崇高思想的诗歌境界。
   就体制而言,组诗向前受到了阮籍咏怀诗的影响,向后又影响了李白的古风诗五十六首,在内容方面,它反映现实问题要比汉魏诗歌更加直接,所以从内容上,从具有风骨的特征上说,陈子昂的诗在初唐是独树一帜。

  ◎问题讨论——如何评价陈子昂的“复古”主张?

 

[上一页][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