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胡适这一时期理论主张的核心内涵,是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真文学"和"活文学"必然代替"假文学"和"死文学",文言旧文学的衰亡和白话新文学的兴盛是文学历史进化的必然结果。
2、与胡适注重于新文学形式改革的思考角度不同,陈独秀则在整个新文化运动中最早自觉地意识到了文学所担负的特殊的历史使命把文学形式的变革与文学内容的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进而使之与改造国民性的"革新政治"结合起来,以文学革命来推进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这种对文学革命的政治社会使命的高度自觉意识,便是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文学革命主张的核心精神。
3、更加注重从政治革命角度来考察和推进文学革命的是李大钊。在对待新文学的态度上,李大钊也是把文学革命与社会政治革命联系起来探讨的。他较早论述有关文学的文章是写于1918年前后的《俄罗斯文学与革命》。李大钊对俄国文学与革命之间关系的论述,不仅更深刻地阐明了文学所担负的社会政治使命,而且实际上希望中国的文学革命也应"走俄国人的路"。
4、在文学革命倡导者中,把现代人的改造当作文学的核心课题,并且把思想革命的精神具体贯彻到文学中去的是周作人。"五四"时期,周作人相继发表了《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重要文章,系统地阐发了文学革命对于思想革命的意义,赋予了文学革命具体的实质内涵,同时推进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使新文学进入了具体建设阶段。尤其重要的是,周作人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人的文学"的理论主张,明确地突出了新文学"为人生"、"表现人生"的思想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