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第一个十年小说 [回首页][当代部分]

第五章:小说的创新与进展
    第一节:"五四"小说文学正宗地位的确立及概况
    第二节:冰心、王统照等人的问题小说创作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
    第四节:郁达夫等人的"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它主观型叙述小说
    第五节: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普罗小说

第六章: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上)
    第一节:生平与前期思想
    第二节:《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第三节:说不尽的《阿Q正传》
    第四节:《野草》和《朝花夕拾》
 

  第二节:冰心、王统照等人的问题小说创作




《小说月报》封面

    

一、问题小说的兴起

    "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除旧布新的巨大力量,引出了一批"问题小说",造成了一群"问题小说"家。此后,这些作家有各自的发展路途,其中的一部分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分子,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小说的倾向。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1、发展概况:1919年初,成立第二年的北京大学学生团体

新潮社创办了《新潮》杂志。新潮社提倡新文化,鼓吹文学革命,在成立三年多的时间里,刊出小说26篇,其中坚分子罗家伦成了最早写作问题小说的作者之一。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到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但这并不构成对一种小说文体的试验,而只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小说家都写过"问题小说",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艺术倾向不尽相同,却汇成短期的一股创作潮流。
    

2、形成的原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这位挪威作家的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这对"问题小说"是一个推动。理论上的倡导则更早。1918年周作人在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讲演中,就颇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问题小说"的地位,并由此肯定"为人生"的文学。
    

3、涵义及局限:"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初期小说作家有着大致相同的创作倾向,这就是密切关注社会问题,以小说反映和讨论社会问题,把小说作为改良社会、改良人生的工具。问题小说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当时青年关怀的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其时因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而且多数小说只是满足于提出问题,并不寻求解决,即便进行了解答,其答案也是空泛的"爱"与"美",这反映了作者缺乏社会实践和涉事不深。最早的问题小说创作者是胡适。

    

二、初期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家

    

胡适在1919年 7月的《新青年》上发表过一篇题为《一个问题》的小说。篇小说写一位青年由于社会和长辈的压力而早婚早育,结果为家庭所累未老先衰。作者借这位青年的嘴提出了"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什么的?"这样一个虽似抽象却又与社会发展极有关系的问题。胡适不常写小说,偶有所作,却很能体现他喜欢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汪敬熙(1897--1968)在《新潮》上的重要作品是《雪夜》和《一个勤学的学生!》 《雪夜》描绘的是一个家庭的贫困和病态:父亲躺在家里抽大烟,儿子却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门外。作品通过一个家庭的贫病折射出整个社会的贫病。《一个勤学的学生!》写一个一向勤学的学生丁怡,一旦考上高等文官,便不再上课,并做起妻妾成群、富贵荣华的美梦来。小说通过揭露这个所谓好学生的内心秘密,鞭挞了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文化对青年学生的侵害。作品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也 较为细腻真切。汪敬熙后来还在《现代评论》上发表过小说,1925年出版了小说集《雪夜》,其中的《瘸子王二的驴》曾被鲁迅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这篇小说生动地展示丁军阀混战给百 姓带来的灾难,是其作品中较有分量的一篇。

    

罗家伦(1897- 1969)在《新潮》上只有-篇题为《是爱情还是苦痛?》的小说,却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作品写一位接受了个性主义思想的知识青年程叔平与一位新女性吴素瑛相爱,但他的父母却软硬兼施逼他娶了一位旧式女子,程叔平由此而承受了"有爱情而不得爱",和"强不爱以为爱"的双重精神折磨。婚姻不自由是封建文化的-种重要体现。接受了西方个性主义思想的"五四"青年,首先深切感受到的,便是这种婚姻制度给自己带来的极大的精神痛苦,而最早以小说形式表现这种痛苦的,便是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



罗家伦像



杨振声先生像


    

杨振声(1890-1956)的小说比较注重描写民间的疾苦。《渔家》写的是渔民生活的艰辛:已经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渔民仍要受"水上警察"的敲榨勒索。《一个兵的家》写的是-个当兵的在战场上被打死后撇下的一家老小无依无靠,只好沿街乞讨。作品结尾处写了一个军官威风凛凛地乘车疾驰而过,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百姓遭难的某种社会原因。《贞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陋习恶俗。作品写一个叫阿娇的姑娘,定亲几个月未婚夫就死 了,而父母却将她嫁给木头牌位作妻子。她无法忍受那种枯井死水般的生活,终于悬梁自尽。这篇小说有力地揭露了从-而终的封建礼教的荒谬与吃人的本质。作者后来仍时有小说发表,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925年2月出版的中篇小说《玉君》。作品以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为宗旨,但故事情节曲折、感情纠葛复杂,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因而颇受读者欢迎,出版的当年就再版两次,以后又多次重印。《玉君》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表作。

    

俞平伯是重要的初期白话诗人之一,后来也主要以散文创作著名,但他也在《新潮》上发表了《花匠》、《狗和褒章》等小说。《花匠》的情节非常简单。只写了-个花匠为了营利而将所栽培的花卉硬加剪裁和束缚的情景。作者借此所要阐发的是一种要求解放个性、反对矫揉造作的社会观和艺术观。《狗和褒章》则是一篇很有功力的小说。作品刻画了一个深受封建道德毒害的妇女形象,她20多岁时就自愿"望门守贞","见了男人就是亲戚也躲得远远的"。然而。孤独的生活毕竟是违反人性的。她只能养一只哈巴狗以慰寂寥。她一向心高气傲,但可悲的是,她所追求的不过是一枚表彰节烈的褒章--"黄间白的丝绶,辉煌雪白镂花的一块东西"。作品揭露了封建伦理对妇女的毒害。笔触已经深入到人物灵魂的深处;刻画人物时能够抓住足以显示人物本质特征的狗和褒章着墨,也可看出作者的艺术功底。


    

叶绍钧后来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这时在《新潮》上发表的小说有《"这也是-个人?"》、《春游》、《两封家书》等。其中象《"这也是一个人?"》等作品属早期"问题小说"但已初步显示出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
    《新潮》上的问题小说虽然有一些较为优秀的,但总的说来"技术是幼稚的"。不少作品选材不严,开掘不深,结构上平铺直叙,表现上一泻无余。然而,当1919年1月《新潮》创刊并刊载小说时,已发表的现代小说还只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陈衡哲的《老夫妻》两篇;而到1920年底,《新潮》因其多数作者出国而几乎停刊时,现代小说的创作则已渐趋繁荣。这中间,《新潮》小说作者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应忽视的。



叶绍钧先生像

    

三、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



摄于1923年的冰心像及商务印书馆
1947年3月 出版的《超人》小说集

    冰心是问题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她于1919年下半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创作风气。她的特点在于她以风靡一时的小说创作贯穿了五四"问题小说"发展的全过程。从1919年到1925年6年;为数最多,从《两个家庭》到《剧后》、《姑姑》共20余篇,影响最大。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1901年移居上海。父亲是当时清朝政府的海军军官,后来又随父亲移居山东烟台,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冰心有一个温暖、富裕的家庭,她从四岁起就跟着母亲认字,听讲童话和民间故事,以后又跟着舅舅阅读了不少古典名著。1914年秋天考入教会办的北京贝满女子中学,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日后贯穿于冰心早期作品中的"爱的哲学"。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正在北京协和女子大学预科读书。在时代的感召下,正做着学生会文书的冰心,经常写些宣传文章,并开始对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进行思索,随后创作了一批暴露黑暗、提出社会问题的所谓"问题小说"。冰心创作成就还有散文和诗歌方面(小诗派),尤其是她的通讯《寄小读者》(主要写作者1923年去美国留学途中和到美国后的生活、见闻等),在当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冰心的创作分两个时期:
    

前期(1919-1921)写于"五四"高潮阶段,涉及理想的家庭、父子冲突、妇女、婚姻、军阀混战等各种社会问题,称为"社会问题小说"代表作《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一个军官的日记》等。
    1919年9月,冰心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用对照的写法否定封建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子,而肯定受资产阶级教育成人的贤良女性,提出当时的家庭、教育乃至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接着发表的《斯人独憔悴》,则反映了爱国学生与顽固封建家长的矛盾,表现了"五四"时代父与子的冲突,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有关报刊发表评论,还很快被改编为话剧演出。
    小说《去国》从人才方面提出问题,愤怒责斥黑暗社会制度残害人才的罪行。作品主人公英士,在国外勤奋苦读,归国后欲一展抱负。他说:"以我这样的少年,回到少年时代大有作为的中国,正合了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那句话。"然而,严酷的现实却粉碎了他的浪漫理想。真才实学者一事无成,他只好再次离乡"去国"了。当时的一篇评论曾说"对于《去国》,我决不敢当他是一篇小说,我以为他简直是研究人材问题的一个引子""所以我很希望阅者诸君,万勿当作普通小说看过就算了,还要请大家起来研究研究才好。"一篇小说能起到这样的社会功用,可见其提出的问题尖锐与深刻了。
    通过下层士兵生活的描写,表现反对军阀混战的思想,这类作品构成冰心小说另一方面内容,《一个慈蔼的兵士》、《一个军官的笔记》等作品,展示出下层士兵诙谐善良的性格,描写了他们被强迫或欺骗做"军阀的走狗"的悲惨遭遇,把批判锋芒指向制造战乱的封建军阀。在当时,能把下层士兵与战争罪魁准确区分开来,这样的作品还不多见。因此,冰心的小说就具有了独特的深度。
    

后期:写于1921年"五四"高潮后,称"心理问题小说"。代表作《超人》、《悟》。1921年冰心文学研究会后,五四"运动退潮,中国社会呈现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人们从"五四"初期的狂热中冷静下来,探索更为坚实而正确的前进路径。冰心则由"五四"初期注意具体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转变为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看取现实,开始探索人生的奥秘旨意。
    1921年4月,冰心发表后期代表作《超人》提出的是"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这样一个使许多青年感奋的命题。小说主人公何彬,是一个五四落潮期的悲观颓唐者,受了尼采思想影响,信奉"恨"的处事哲学。后来,他被童心和母爱感化了,认识到"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于是"十几年来隐藏起来的神情"复活了,呈露在何彬的脸上。"《超人》反对玩世不恭的消极态度,主张保持生活热情和乐观精神,其用意是有积极意义的。
    

冰心问题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局陷:
    热烈的时代气息和清浅的哲理思考相结合,形成了冰心早期问题小说的基本格调:微忧的爱。忧--是对时代的思考;忧而微--则反映了入世不深;爱--是她哲理的济世良方。
    

基本叙述模式:化恨为爱,爱的哲学,具有哲学意义
    冰心的小说,以尖锐的问题,触及了现实生活。然而,当她企图为问题找出答案时,却显示出无能为力的思想弱点。由于个人家庭生活的优裕与生活道路的一帆风顺,加之泰戈尔泛爱思想的影响,教会学校基督教义的灌输,诸种因素铸成了冰心不喜欢"极端派"的改良主义思想。因此,她的"问题小说",大都展示尖锐的矛盾,却终于以和缓的解决收束。爱国青年只能"憔悴"在封建家庭,有为之士终于踏上"去国"之路。
冰心问题小说的意义:"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剧烈的现实斗争,迫切的战斗任务,要求文学突出它的社会功利作用。因此,冰心的小说,尽管还缺乏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却以敏锐提出人们关注的问题,完成了时代的要求。
    "五四"运动过后,冰心逐渐远离人民大众的火热斗争,主张"文学家的生活,无妨稍偏于静"。1923年她也"去国"留学美国了。这之后,她的作品艺术似乎讲究了些,却再也起不到"感应的神经"的作用了。她仍然虔心于虚玄的"爱的哲学",并把自己的深思熟虑的心得--《悟》献给读者,     由于远离祖国,脱离时代潮流,加之"五四"高潮已经过去,所以反响微弱。作家远离时代斗争,必然失去读者。
    30 年代,冰心小说的创作基调发生变迁。她已与"问题小说"的时代告别,有意识地动摇"爱的哲学",而开始注意社会上人的矛盾。《分》这篇童话体小说,发挥了她关切儿童世界、想象丰富新颖的文学创造力,用两个初生婴儿的拟"对话"来显示人与人之间如何的不同。这篇小说是冰心的力作之一。

    

四、王统照的问题小说创作

    

王统照(1897-1957年),字剑山,山东诸城人。1918年,他来到北京,就读于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并且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以前出版的作品依次为长篇小说《一叶》(1922)、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收入1919年-1923年间作品21篇,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七幕话剧《死后之胜利》(1924)、诗集《童心》(1925)等。初期也曾致力于"问题小说"的创作。贯穿于他第一本小说集《春雨之夜》的基本主题,便是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探求。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是当时新文学作品中探索最多的问题,王统照以自己的思考做出了回答。
    思想内容:1、"五四"时期追求"爱"与"美"。歌颂了"爱""美"的崇高、纯洁及其改造人生的伟大力量。代表作《微笑》、小说集《春雨之夜》。
    《微笑》描绘了一个青年窃犯,初入狱时顽弩强悍,怀着强烈的复仇心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位女犯人温和的、博爱人类和自然万物的圣洁的微笑,于是,便被感化了。"他也有些变幻了。直到出了那个可怕的,如张开妖怪之口的铁门之后,他到了现在,居然成了个有些知识的工人。"应该说,企图以抽象的"美"与"爱"来解决人世间的"烦闷混扰",这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由于这种浪漫的理想不是立足于坚实的生活土壤,而是建筑在缥渺的虚幻天国,所以,青年窃犯阿根思想转变显得那样缺乏现实依凭,违背他的性格逻辑。作品宣扬的理想与描绘的现实生活构成了不和谐的音律:那个"爱"与"美"的化身--微笑的女犯人尚且"终身监禁",没有自由,那人生的"爱"与"美"的境界又从何谈起呢?     这种矛盾以错综复杂的形式纠结在《春雨之夜》里,促使王统照不能以"美"与"爱"的虚幻理想,为人生的最终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馆中的王统照像

    2、"五四"后,小说中逐渐看到"爱"与"美"的破灭,向现实回归。代表作《沉思》、《雪后》、《湖畔儿语》等。
    《沉思》年轻、漂亮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女孩琼逸,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不顾社会、家庭的反对,自愿当裸体模特,但是她的理想破灭了,自身的行为得不到年轻男画家的理解,连他也对琼逸产生邪念。琼逸只有一个人到海边,坐在岩石上沉思。
    短篇小说《雪后》,写一群住在破茅屋里的孩子,在大雪之后,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美好憧憬,用冻得红肿的小手在河岸上堆起了雪的小楼。但是,等他们次日一早跑着再去看他们的作品时,小楼已荡然无存。原来,在这天夜里,原野上有士兵演习,小楼就这样"被怪物吃去了",剩下的"只有纵横的马蹄和无数皮靴的痕迹"。于是,"娇嫩的童心里添了层重大的打击,仿佛比着成年人的失恋还厉害"。
    《湖畔儿语》,写于1922年,以血淋淋的现实为王统照"爱"与"美"的理想做了真实的注脚。小说通篇不过4000余字,通过"我"和一个十多岁的天真男孩小顺的对话,讲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小顺的生母生了七个孩子,只剩下小顺一个还活着,最后,连这矮小、瘦弱的女人自己也因贫病而死。小顺后来虽然有了一个不到30岁的后妈,却因穷困而坠入了更为屈辱的深渊。全家为生活所迫,父亲在烟馆伺候人,后妈每天从下午到半夜在家接客,小顺便在这时被"轰"出家门,独自徘徊于湖畔……小说叙述的这个血泪故事,实际上概括了旧社会无数穷苦者家庭的悲剧;代替了作者"爱"与"美"的理想的。
    王统照稍后一些时候的代表作,是他在1927年写的《沉船》。这篇小说,可以说已经把他完全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了。作品通过刘二曾一家在"闯关东"的途中泛海遇难的惨变,进一步写出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时代悲剧。正如作品中所写的:"一样的凄风把他们从长守着的故乡中,从兵灾、盗贼、重重的地租、赋税与天灾中带出来,到这陌生的海边",又是唯利是图的外国资本家的小火轮,把他们送到那吉凶莫测的大海,"外国船真是看得中国人比狗还贱!那么小,那么小的船只载上四五百名的搭客,自然就会往下沉,况且还有风浪!……然而那日本船上的人员偏偏一个没死"。作品所展示的这些情节表明,正是封建压迫下的各种灾祸和帝国主义的掠夺,把中国人民推向苦海。小说提供的图景及其旨趣,显然比作者早期的创作深刻多了。小说在构思上也摆脱了早年"多从空想中设境"的局限,取材真实,风格朴素、沉稳,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
    王统照还是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的最初的实践者:他的《一叶》与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都出版于1922年;他的长篇并不成熟,在揭露封建家族丑恶的同时流露感伤的意绪,写实笔调照样地不够纯正,几个人物组成的单线条结构也显得简单,但他控制小说气氛的笔力是充足的,展露了现代长篇草创期的一般特色。
    30年代王统照写出了描写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山雨》,1933年由上海开明书店以同样的装帧与茅盾的《子夜》一起出版,因此,1933年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子夜》、《山雨》年"。可见王统照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
    "问题小说"的作者并不都是纯粹的写实派。有的以后发展为写实主义,但写作"问题小说"的时候,却是抽象的"爱"与"美"的鼓吹者,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彩皆有的,如冰心、王统照等。至于庐隐,虽写过《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这种真正的"问题小说",但她很快就显示出感伤的自叙传的小说作风。许地山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但他的小说充满了宗教哲理和隐喻的气氛,越是早期离写实主义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