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是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扩大而来的,由于深处西北内陆,物质贫乏,文化水平落后,文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农民对话,这种特殊的政治现实使文学被纳入了政治轨道,解放区文学呈现出了民间化和政治化趋向。随着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的《讲话》的实行,1942年之后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显著的、深刻的变化,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政治风貌,工农兵方向被确立,创作追求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其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处理作品题材、主题以及人物描写时,作家们很少再写知识分子个人的情感生活,也很少注意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黑暗的暴露,所取代的是对新社会新生活的赞美,普通的工农兵成为作品重点表现的对象。
②在文艺形式上,自觉追求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向,采用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形成了一些新的文体,如新歌剧(贺敬之的《白毛女》、阮章竞的《赤叶河》)、新评书体小说(赵树理)、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等等。
③在美学风格上,与国统区的沉郁凝重不同,具有明朗素朴的风格。
在作家和农民的对话中,双方都从对方吸收了一些新的因子,并促成了自身的质变。有收获,也有不足:一方面,农民从新文学中学到了现代文明、民主科学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伦理观念及新的审美趣味,促成了他们的觉醒,而民族传统和民间传统,反过来又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新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强调作家到农民中去接受改造,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农民及农民身上积淀的某些传统文化道德中的封建性因素的影响,如保守狭隘的小农意识,这种意识反映在文学观念上就造成了一种文学发展的片面性。如:强调了配合和服务于政治,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强调了工农兵方向,出现了轻视知识分子的倾向;强调了对农民传统的艺术形式的继承,却放松了对艺术形式手法现代化的要求;强调了作品的通俗,却忽视了文艺发展格局中也应该有高雅优美的部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种单向突进的文学发展形态有适应时代的一面,并且也因此而独具特色,但随着政治历史环境的变迁,这种文学发展形态向全国突进,就难免产生了一些狭隘的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