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页

§ 7。1  自旋存在的实验基础

     最直接地证实存在自旋的实验是史特恩—盖拉赫(Stern-Ger-lach)实验,而光谱的精细结构和反常塞曼效应间接地证实了自旋的存在。

1.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真空之中,电炉K加热后放出氢原子蒸汽,经狭缝 后,成为x方向的水平原子束,让它通过不均匀磁场NS。在它前进的方向上置一照相版pp,原子打在其上可留下斑点。

                   

 7.1  史特恩盖拉赫实验

   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磁场的不均匀性,因为带磁矩的粒子只在非均匀磁场中才受力的作用,而“不均匀性”是相对而言的,实验的对象是原子束,因此这种不均匀性应该在 的线度内呈现出来(请考虑,如果用线度小于 的电子代替原子来作实验,将会怎样?)。

其次,在这个实验中原子束的氢原子处于基态。在电炉K中加热样品,当达到热平衡时,原子的动能为 ;当 时,动能大约为8—9eV。这能量值小于氢原子的第一激发态能 。通常加热的温度远小于 ,因此从源中出来的氢原子总是处于基态,其磁矩为零。因此,如果这样的原子受到了磁场的作用,其磁矩必有另外的起因。

  设非均匀磁场沿z轴方向,磁场长度为d,磁矩为 的中性原子进入磁场后在力 的作用下,原子在磁场区内做抛物线运动:

      水平方向: 为原子入射速度)

      z方向:

到磁场区的出口处,所用时间 。因此在出口处,原子偏离x轴的距离为a,偏转角为

                            (7.1)

从而原子束离开磁场后沿直线方向打向pp,垂直距离为b:

                             

的值代入得

                            

入射原子的动能为

                              

 

则在z方向的磁矩

                           (7.2)    

b的取值可以由实验测出,而 完全由实验装置和原子动能决定。因此通过史特恩—盖拉赫实验,可以直接给出 的取值情况。

   在1921年和1927年分别用银原子和氢原子成功地作了实验,原子束在pp上集结的痕迹刚好只有两个,而且它们的位置十分对称,强度也相同。这一情况清楚表明:原子具有磁矩(本征磁矩)。这本征磁矩在z方向上只取两个值,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实验证实,电子本征磁矩的值是一个波尔磁子。

2..光谱线的精细结构

观察Na光谱的主线系(np 3s)。由3p到3s发出一条谱线—D(黄)线。如果用高分辨率的摄谱仪或分光镜观察Na光谱由3p到3s发出的谱线——D(黄)线就会发现,D线实际上不是一条谱线,而是靠得十分近的两条谱线,波长分别为 ,二者仅相差

这种现象表明光谱线具有精细结构。如果认为电子具有内禀磁矩的话,这一现象就容易解释。电子内禀磁矩在有轨道磁矩引起的“内磁场”的作用下,将使价电子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起了附加能量。由于内禀磁矩的分量只有两个值 ,因此由此引起的附加能量 也只有两个值,从而一条能级将分裂成两条。由于s能级无轨道磁矩,不存在内磁场,从而附加能量为零,如此s能级不分裂。但p能级将分裂成距离很近的两条 。因此3p向3s跃迁时发出的谱线有两条。又因为 相距很近,因此这两条谱线波长相差很小。精细结构是一切原子的特点,只不过碱金属原子的精细结构最为简单,最易于暴露内禀角动量的本质特点而已。

3.        反常赛曼效应

    弱磁场中的反常赛曼效应(在弱磁场中原子光谱分裂为偶数条的复杂现象)也说明了电子必有内禀磁矩,从而有内禀角动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