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 "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主题: "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倍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苏教版)第39页例12、例13。
  教材简析:倍概念的建立是在学生掌握一般乘除的知识后进行演化学习的,它是依据乘除知识中"份"的概念扩展而来的。通过两个不等量的比较,由"份"引出"倍",最终又回到"份",使倍的知识在整体网络中产生和发展。
  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活动中学数学。
  第一层 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再现"几个几"的旧知,为新知同化提供生长点。
  第二层 通过观察、演示和讲解,在认识"1份"和"几份"的基础上引出"倍",将"几个几"与"几倍"联系起来,把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第三层 通过操作、游戏和讨论,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丰富"倍"知识的表象,深化对"倍"知识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3、渗透比的思想方法和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看图说出各是几个几。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2。
  认识"1份"。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颜色的带子。(出示教具,贴在黑板上: )请看,红带子和黄带子比,长短怎样?(同样长)如果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也有这样的几份?(1份)
  认识"几份"。师将红带子的长放至2段。提问: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师再将红带子放至3段、4段,分别提问:红带子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是这样的几份?

  引出"倍"。师: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4份,我们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学生齐说一遍后,再问:"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4倍"是什么意思?师把红带子折进去一段,再放出来一段,分别提问:这时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红带子的长是带子的几倍?(同桌学生以"悄悄话"的形式练习口述)
  小结:像这幅带子图,把黄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说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几倍。揭示课题(板书)
  教学例13。
  观察演示:师逐步贴出花朵图,提问:黄花有几朵?红花有几个2朵?

(边贴图,边数:第一个2朵,第二个2朵,第三个2朵)指名上台指着数一数。
  启发提问:如果把黄花的朵数看作1份,红花的朵数就有这样的几份?那么,红花的朵数是黄花几倍?明确:黄花有2朵,红花有3个2朵。如果把黄花的朵数看作1份,红花的朵数就有这样的3份。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3倍。
  变式训练:师再贴上2朵红花,问:这时红花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师再贴上4朵,问: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几倍?为什么?(同桌讨论)

  小结:把黄花的2朵看作1份,红花有几个2朵,就有这样的几份,红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几倍。
  3、阅读课本。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例12和例13,把课本上括号填写完整。
  三、巩固练习
  1、观察讨论。(投影片分层显示)

  小鸡有( )只,小鸭有( )个( )只。如果把小鸡的只数看作1份,小鸭的只数就有这样的( )份。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 )倍。

  黄金鱼有( )条,花金鱼有( )个( )条。花金鱼是黄金鱼的( )倍。
  2、(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说一说:第二行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2)第一行小棒根数不变,第二行再摆4个2根,第二行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3)要使第二行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办?你是怎样移动的?(指名上台演示)
  生1:        生2:        生3:          
  生4:……
 
  4、拍手游戏。
  (1)师:×××
    生:×××  ×××
  (2)生:××××
    生:××××  ××××  ××××
  5、变式练习。
  (1)出示多功能方格图教具(自制)(■表示红色,□表示蓝色)
  提问:红方格有几个?蓝方格有几个4?蓝方格的个数是红方格的几倍?(可移动最下面一排蓝方格帮助学生理解)

  (2)红方格有几个?蓝方格有几个?蓝方格的个数是红方格的几倍?(可移动右边三个蓝方格)
  (3)红方格有几个?蓝方格有几个2?(指名上来指一指)蓝方格的个数是红方格的几倍?

然后移动2个红方格的位置,提问:蓝方格的个数是红方格的几倍?为什么?(使学生理解,虽然红方格的位置变了,但红方格和蓝方格的个数都没变,所以蓝方格的个数仍是红方格的5倍。)
四、课堂总结("动脑筋离教室"游戏)
(下课铃快要响了)师生总结全课,表扬本课最突出的三名学生,让他们手拉手走出教室,然后提出:其余同学离开教室时,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走,让大家一眼看出剩下的人数是他们三人的几倍。(同学们纷纷三人一组手牵手快乐地离开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