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备课方式的误区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 翁建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而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备课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沿袭了多年的传统备课方式,从依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发展到依赖现成的教案集。认真的,抄完想一想它的可行性,并在头脑中预演一番;敷衍的,抄完了事。这样的教案,看去厚厚几大本,粗略翻翻,项目齐全,格式规范,洋洋洒洒,足以应付各种检查。但对于改进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却是十分有限的。 我校近90%是青年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形成习惯,就会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不思改进,缺乏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无法落实。 鉴此,我们将走出备课方式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作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人口,先在一二年级数学教研组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 青年教师提高钻研教材能力创造条件 我校一二年级数学组共7位青年教师,教龄1至9年不等,教学上的特点也不尽相同。经过学习,大家达成了共识, 那就是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快提高业务水平,在教学改革方面留下一些脚印。 考虑到现行教材已经用了近10年,可改进的余地有限,且即将被新一轮教材所取代。因此,为激发青年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我们在一二年级选用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教材。该教材的改革力度较大,引进了不少我们从没教过的新课题。与其配套的教师用书言简意骇,只有少量提示。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辅导材料可以借鉴。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开发和进一步加工的空间较大。实验以来,每前进一步,我们的青年教师都付出了很多的辛劳,但在驾驭一些新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他们钻研教材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变个人独立备课为群体协作备课 以往,同一年级的三四位教师,虽说各备各的课,但由于参考资料相同,所以教案常常大同小异。现在使用新教材,内容改动较大,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较高,又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可供参考,这就大大提高了备课的难度。 为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新教材,确保每一课时教案的质量,我们从实际出发,加强备课小组的活动。每一单元的内容,首先集体讨论,然后分工撰写新授课时的教案。每个新授课题指定一人主备,讨论定稿后复印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根据本班情况和个人教学特点,做出修改、完善。练习课与复习课的教案,各自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撰写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实践表明,这种有分有合的协作备课方式,既照顾到了各班实际情况的差异,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启发,激发教学设计灵感,活跃教学设计思路,从而提高整体备课水平,使备课走出了高耗低效的困境。 三、 变台词式教案为结构式教案 以前,教案中关于教学过程的叙述,几乎一半是教师要说的话,另一半是例题与习题。这种"台词+习题"式的教案,具有明显的重教轻学、重细节轻整体的倾向。而且,我们还发现那些习惯于一字不漏地写下每句话的教师,往往缺乏课堂上的随机应变和灵活调控能力。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时: 1.着重理清教学的思路,设计好一节课的整体结构; 2.着重记下关键性的提问、重要的指导语,以及小结; 3.不仅要备"教",更要备"学"。 开始时,教师们感到不习惯}不写教师要说的话,写什么呢?有的还担心不记下教学语言,上课时会经常说错。实践以后慢慢体会到,过去写教案时把大量时间、精力花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往往注重了细节,忽略了整体。现在教案中突出教与学的结构层次及其活动安排,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进程。实践经验还表明,教案中突出那些需要字斟句酌的设问与结论就够了,一般的教学语言可以即兴发挥。 四 、变形式化的管理为实质性的管理 对于教案的管理,我们作了相应的改进。一是不再规定平均每课时教案的篇幅,让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写详、写略;二是不再统一教案的格式,让教师自主选择适当的教案形式;三是不再提出统一的备课提前量。以前我们曾经规定必须至少提前两周备好课,不少教师为了赶时间,往往抄好了事,即使根据本班情况有所修改,到上课时当初意图也淡薄了。于是改为强调根据当日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次日的教案加以调整、补充0检查H时才,着重看是否做了修改,特别是对复印的教案,只看修改得怎样o此外就是检查是否有"教后记得怎样。 初步的改革,收获颇多。实验组教师的课前准备不再流于形式,而是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有效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和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趋同效应。而且,教案的多样化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淀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我们将继续深化和推广这项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