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问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作者:吴学旺(江苏省建甄市建安学区) 江世春(江苏省建甄市实验小学)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在新课引入中,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在教学新课时,教师要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因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分别把量出各角的度数标上,老师得意自信地说:“我不用量你们手中的每一个三角形的角,只要你告诉我其中每个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度数。)老师定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吧!”结果学生一个个报出,老师一个个答对,可神奇了。这时,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这样的问题: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的去探索知识规律。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在新课引入中,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诱发思考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问题意识自然而生。 二、在新知探究中,提供机会,使学生“善问”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在新知探索中主体参与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因为,好的问题能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所以,在新知探究中,教师要善于提供质疑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 1.提供阅读教材机会,使学生在“重点”处“问”。每堂数学课都有它的重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数学教材的知识是静态的、凝炼的,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动态内涵。学生若能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在重点处质疑,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问题意识。 2.提供小组讨论机会,使学生在“难点”处“问”。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学习上的难点,如不注意突破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来突破难点、发展其思维。 三、在知识应用中,精心设计,使学生“会问”在数学学习中,有关概念、性质、法则、定律等基础知识,只有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去发现问题。 1.精心设计开放题,使学生在“异”中“问”。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后,给学生提供以下信息,让学生寻合适的量后,自然会问这些量之间的比有什么意义?“小冬今年12岁,是新华小学五(1)班学生,该班共有45个学生;小冬爸爸今年40岁,在某公司上班,年薪18000元;小冬妈妈每月工资12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0人。”这样,让学生有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权利和自由,才能显示出各自创造潜能。 2.精心设计实践题,使学生在“用”中“问”。众所周知,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儿童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故此,实践是智力的源泉,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知识应用中必须精心设计一些实践题,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就来源于实际生活,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已编入了利息及成数,为使应用题数学更紧密地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因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在1999年11月1日后孳生的利息应纳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帮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应交利息税是多少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要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目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等等问题。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初步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从小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这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