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 为现行班级授课制松绑
 主题: 为现行班级授课制松绑
为现行班级授课制松绑



 
    现行班级授课制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体统一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定”。 


    一是授课地点固定。一个班级有一个班级的“家”,这个家是学校分配给班级,学生只能在此定点学习的稳定空间,带有鲜明的符号特征,并被锁定在学校的组织座标和地域座标上。 


    二是授课对象固定。班级的组成基于一定的编班规则,同班学习这一特定的具体关系是被决定的,而不是作为班级主体的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同班同学关系一旦形成一个既定的现实,通常情况下将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段延续始终。 


    三是授课人员固定。授课人员由学校派定给班级,具体教师与具体班级之间具有类似于“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样的明确、稳定的对应性。就学校而言,安排教师执教具体班级是一种例行的工作分配;就学生而言,能否“遇到”适合个人学习特点的教师,则取决于一种看似“命定”而实则“人为”的“运气”。 


    四是授课内容固定。班级授课的实质是一个嘴巴在同一时空说给几十双耳朵听,几十双耳朵在同一时空听一个嘴巴说,集中性、统一性是现行班级授课制的鲜明特点。因为“同一时空”,因为“分嘴无术”,一个嘴巴说的话不可能因“耳朵”的不同而不同,授课内容的同一性、固定性,是由现行班级授课制这一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决定的。 


    与现行班级授课制的特点相伴而生的,是现行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现行班级授课制未能充分体现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需要的活生生的人,对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学生理应具有基于自身愿望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学校不仅应该实际上也有可能通过一定的调节和变通,在学校的“供”与学生的“求”之间达成一种相对的平衡。但现行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固有特点,内在地决定了学生对教学地点、学习同伴、上课教师、授课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即使完全不适合自身的实际需要也只能默默地忍受,如此便造成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学生个人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开掘。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班级授课制,就学生观而言,是将学生当作静止的有待加工改造的教育原材料;就教学观而言,是将教学当作按照预定的理性设计对学生进行定向的批量加工改造。实质上,现行班级授课制强调的是学校预先设计的“供”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求”;强调带有鲜明的理性特征和权威指向的计划性,而忽视以“求”定“供”、通过适时调适以优化供求关系的“市场性”。一句话,现行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的是学生作为施教对象“物”的属性,而不是学生作为需求主体“人”的属性。 


    第二,现行班级授课制未能充分注重学生本有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在了解、把握“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灵活多变地“教”,“教”才是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但在现行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因为一个教师要在同时同地面对固定不变的几十个对象,虽然“材”情各不相同,但教学无法做到兼顾。重视了优生势必忽视了后进生,注重了后进生又难免耽误了优生,顾此必会失彼,因而在实际操作上,教师往往按照一种“中间”水准授课。如此折衷看似两全齐美,而实际上,对优生来说是吃得不饱,对后进生来说是消化不了,其结果则是“两全齐不美”;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授课时教数量上的“一”与同时同地学数量上的“多”,教师个体资质的“同”与学生群体资质的“异”之间的不对称性。现行班级授课制以一对多、以同代异这一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方式是集约化的,先天地带有机器工业时代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加工制造产品的特征。尽管这一方式在人才培养上具有速度快、数量多的相对优势,但它是以牺牲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致使学生个体“这一个”未能获得“最好”的教育为代价的。 


    第三,现行班级授课制难以充分实现教育要素间的互动性。互动可以形成互补,各种要素之间的自主配伍组合可以优化结构和过程,实现效果的最大化。现行班级授课制将班级、教师、学生“钉”在固定位置,使本身具有能动性的“人”相对分隔,班级与班级之间、这一组学生与那一组学生之间、这个班学生与那个班教师之间彼此独立,课堂、同学、教师这些原本可以共有的教育资源因为绝缘而在实践上不能共享,如此便造成系统各要素之间缺乏互动,因而就结果而言也就谈不上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现行班级授课制立足于机械控制论,注重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结构和程序,学生难以突破学校预先设定的空间而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找到学习最佳结合点,通过互动实现自身的最好发展。 


    班级授课制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也有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采用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取代它是困难的、不切实际的,但鉴于现行班级授课制存在的不足,在操作层面对它作某种程度的改良,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实行小班授课制。小班授课制,本质上仍是班级授课制,但由于班级规模变小,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增多,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也相对减弱。目前一些学校已作了这一方面的尝试,实践效果是较为显著的。不过小班授课因为校舍,师资等因素而具有成本较高的特点,具体实施受制于学校自身的客观条件。 


    实行跑班自由听课制。跑班自由听课;即同一科目的教师在不同教室同时授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在不同授课教师之间自由选择听课。跑班自由听课打破授课时班级之间的人为界限,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通过自选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师;同时也有利于在教师间形成合理的竞争,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以吸引学生、留住学生。 


    实行教师挂牌接待制。为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共享优秀教师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安排各科优秀教师在学生上自修课时于固定场所挂牌接待,提供咨询,当面指导。实行教师挂牌接待制,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扩大优质教育的受益面,同时也有利于在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 


    建立学生学习互助组。学校允许并鼓励学生在班级之内和班级之间基于自愿建立旨在互帮互学的学习化组织,这种学习互助组可以在自修课和课余时间自由开展活动,或就学习上的问题相互切磋,或就某一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一起攻关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习互助组有别于”一帮忙,一对红”这一传统的帮学形式:传统韵帮学形式往往是“指定”的,而学习互助组则是“自愿”结合的;传统的帮学形式意在优生对后进生的单向帮扶,带有好人好事的性质,而学习互助组则是通过互帮互学以实现“双赢”,是出于个人需要的理性选择。建立学习互助组,有利于突破目前学校学习化组织局限于包办性、捆绑式的班级和小组这一格局,增加学习化组织内的活性因素,强化互补性和结合力,从而使学生能从自选的学习同伴那里得到学习上的充足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