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
目前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不少成果,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了许多课题,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内容比较杂乱,没有中心,也不成体系,随意性较大;各个阶段的要求不明确,忽高忽低,没有标准,有一定的盲目性。要健康、科学、规范地开发研究型课程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一定的要求来选择与组织研究型课程的内容。 1.自主性。 研究型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主要指尊重学生对研究课题或项目的自由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并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地进行学习,研究型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尊重自主性的名义下,忽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容选择往往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而缺乏规范和提升。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2.开放性。 开放性指研究型课程打破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寻找课程学习内容的藩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事件、现象和情境中寻找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学生在选取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同学老师讨论问题等。从性质上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单科性的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指向上看,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也可以是前瞻性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课题;此外还可以选择上述各种角度的交叉与综合的课题。 3.可研究性。 内容的可研究性恐怕是研究型课程"名副其实"的前提。课程开发的"可研究性"原则包含下列几种含义:首先课题与项目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的价值,也就是课题的确立到解决之间存在着可供研究的空间。第二,课题或项目运会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也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即具有学生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其三,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积极体验。其四,课题或项目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4.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研究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主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学生必须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质。因此研究型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来达到这些目标。 5.层次差异性。 层次差异性原则一方面指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螺旋上升,形成研究型课程的内容体系。层次的差异性可以在不同学习阶段通过对研究的知识、方法、过程和实践等要素的不同强调来实现。另一方面,层次差异性原则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期)研究型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现以浙江省瑞安中学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为例来加以说明。 瑞安中学研究型课程的实践分为三部分,在高一全学年、高二上学期分三个学期以三门课程的形式实施。这三门课程是"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活动课程和"小课题研究"课程。其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课程的设置本着"自然、社会、生活是知识、创造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自然"这一信念,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进行的调查,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怀疑和探究性思维的品质,培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追寻创造发明的踪迹"体验性活动课程主要是树立学生周围的一个典型人物(事件)来作为一个范例,使学生觉得学有榜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初步掌握创造发明的基本技能,获得创造发明的真实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信心;"小课题研究"课程则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某方面问题的简单研究,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创造能力,最终使学生达到"咱我实现"的境界。综上所述,从发现问题的方法到创造发明的技能再到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瑞安中学所开发的研究型课程的主题逐层递进,较好地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层次差异性原则。 6.可行性。 要保证研究型课程能够顺利、正常地开展,必须考虑课程内容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如资源的可利用性:一是物质资源,如学校的设施设备、经费支撑、时间保障等条件是否具备;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对教师的新要求,是否具有组织和指导研究型课程的能力,尤其是知识结构上能否形成跨学科知识的网络,社会指导力量是否具备;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现有的学生水平能否通过努力使课程有效地实施;此外,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是否影响其他课程的整体实施。这些都是研究型课程在开发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忽视研究型课程内容开发的可行性即预示着研究型课程的失败,课程开设的意义亦随之丧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