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内容
摘自袁桂珍、廖运章:《韩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数学教育课程评价》 (一)《数学》 1.特点 《数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1)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法则;(2)数学地观察、分析事物及其现象;(3)获取思维所需的能力与态度,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为使学生能在大多数学科尤其是科学学科中顺利学习,必须要求学生理解与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相关的数学概念,具有逻辑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积级向上的学习态度。国家共同基础教育课程按循序渐进分等级水平进行,既考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又根据其学习水平与难度来选择课程的核心内容,且课程内容又分为基本性要求与扩展性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自己的学习阶段并获取创造性的学习经验。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三)《数学Ⅰ》 1.特点 《数学Ⅰ》是为通过国家共同基础教育十年级数学之后而又想进一步学数学的学生开设的数学课程,它是学习《数学Ⅱ》的必备前提。经过这门课的学习,学习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与定律、发展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合理而富有创见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四)《数学Ⅱ》 1.特点 《数学Ⅱ》是《数学Ⅰ》的后继课程,适合于将在大学学习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学生选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将获得较扎实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五)《微积分》 1.特点 《微积分》是《数学Ⅱ》的后继课程,适合于将在大学学习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学生选学。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将获得较扎实的微积分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六)《概率与统计》 1.特点 《概率与统计》是为无需学完十年级数学而想学应用概率统计的学生设置的一门选修课。适合于需要应用概率统计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学生选学(借助实验活动与操作活动进行)。这门学科能使学生提高信息社会所需的数据处理能力与推理能力,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计现象,并由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七)《离散数学》 1.特点 不论是否学完十年级数学课程,只要愿意就可选学《离散数学》这门学科。在《离散数学》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与定律,学生将数学的分析、逻辑的思维、合理的解决有限或不连续的离散问题,从而增长离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 2.内容 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如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