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习的动机及其激发   

 

    学习目标了解学习动机的概念和类型;掌握主要的学习动机的理论;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途径与方法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本章的内容包括三节,第一节是学习动机概述,概要介绍动机与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的两种主要类型即外来动机与内在动机;第二节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介绍了影响学习动机的六个因素即外部强化、认知好奇心、成就动机、成就归因、习得性无力感与自我效能感,及有关的理论;第三节是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根据有关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和理论,论述了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成就动机训练与归因训练的方法、消除无力感与增强效能感的方法。

    课    时:8学时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主要的学习动机的理论;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途径与方法。本章的难点是:掌握主要的学习动机的理论。 

    学习指导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都是制约学生学习的主观因素,因此,有关学习动机的学习与学习策略的学习在内容方面有一定的关联。在具体学习本章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各种不同的学习动机理论联系起来加以理解,并应该注重将动机理论与学生厌学、缺乏内在学习动机等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动机所引起的。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和诱因是动机存在的必要条件。

    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内驱力可以分成生理的和社会的两种。生理内驱力激活生理行为,如饥渴、休息、睡眠、性等;社会内驱力激活的是社会方面的行为,如认可、归属、爱情等等。在人类的学习中,什么样的内驱力会成为决定因素,这要依据怎样学习、学习的种类、学习的时期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婴幼儿时期的学习,生理上的内驱力是有效的内驱力,到了以后各发展阶段,成就、认可、归属、求知、探索等社会性内驱力将占据重要的地位。

    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使有机体趋向、接近的行为目标是积极(正)诱因,如饥饿时的食物;使有机体回避、远离的行为目标是消极(负)诱因,如给人带来痛苦的电击。有机体通过对诱因(目标)的趋向和回避而使内驱力得以满足。

    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就是动机状态。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一般来说,在人们的行动中,内驱力与目标紧密相连,若没有内驱力,就无所谓目标诱因,反之,没有目标诱因,某些内驱力也不复存在。可以先有内驱力,而后选择行动目标,也可以先有诱因诱发的需要,而后唤起内驱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常取决于内驱力和诱因的相互作用。

    动机主要有三种作用或功能

    1.引起行为的激发功能:动机使有机体进入活动状态、提高唤醍水平,集中注意力。例如,一个人渴了,便会去找水喝。

    2.定向功能:动机使有机体的行为引向某一特定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某些活动。例如,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人是选择吃饭、读书还是跟朋友去看电影,常常是受动机的指引。

    3.强化功能:动机可以使所选择的活动保持适当的行为强度,直至完成,而当目标达到时,动机又可以加强这种活动或行为产生的概率。

    根据动机的功能,也可以把动机定义为激发、定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同样受着动机所支配,这种动机就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

    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份构成的,其中,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理成份。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目的或学习的社会意义,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学习自觉性是逐渐形成的,它与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家庭和学校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个人学习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密切相关。认识兴趣又称求知欲,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探求真理并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认识倾向。认识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习自觉性和认识兴趣都可以看作是内驱力,是后天习得的学习内驱力。

    当然,学习动机也离不开诱因和目标。如知识、分数、考大学、父母表扬、竞赛等等。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也起着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等功能。例如,考大学这一目标,可以激起学生适当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的学习指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学习,直至目标实现。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一般而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而且,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存在差异的。优等生的学习动机不但内容较广,而且水平亦较高,他们既有近期的具体目标,又有远期目标,两种目标有机结合,使得学习成绩较好;优良的成绩又强化了原有的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搞好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差等生的学习内容较窄,水平亦较低,往往只有近期目标,或者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两种目标的脱节,造成学习成绩不良;失败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原有学习动机削弱或消退,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

    学习动机强度过低很难产生高的学习效率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是不是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呢?回答是否定的。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耶尔克斯与道德逊(1908)、伯奇(1945)等人的研究均已表明:对于难度适中的学习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为动机的最佳水平,学习效率最高。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可见,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与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会降低学习效率。这是因为,在过分强烈的动机状态下,焦虑水平也过高。在焦虑状态下,个人的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效率降低,因此,正常的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学习效率下降。

    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难易适中的课题,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比较容易或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比较复杂或困难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这是因为,同样是较强烈的动机,如果课题容易,则焦虑水平较低,如果课题较难,则焦虑水平也随之增高,学习效率反而下降。

    董奇等人(1992)关于动机强度与阅读理解的研究中也发现,在唤起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境中,学生认真、专心且从容,阅读理解的成绩也最好,而过于放松和高度紧张时,阅读理解的成绩都不佳。

三、学习的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

    两个在教室里并排而坐的学生,他俩看上去长的很相像,而且能力也不相上下,但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却大相径庭,一个学生很重视每次的考试和分数,但很少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除非讨论也给加“分”;另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上非常投入,渴望参加各种课堂活动,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呢?

    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被划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两个范畴。外来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活动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比如,一个学生为了考试和好的分数、班级的排名、教师的表扬或其它的各种奖赏而学习就是外来动机的作用。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指由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的目标而引发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前述那名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生就是受到了内在动机的驱使。

    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作用是不同的。外来动机离不开学习活动以外的各种诱因,如表扬、奖励、批评、惩罚、考试、评分、升学等等,这些外部诱因对学习活动的推动作用可能是巨大的,同时也可能是容易变化和短暂的,其动力作用会随外来目标(诱因)的满足而降低。内在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是稳定而持久的,因为由学习需要、求知欲、学习兴趣而引发的学习,学习者以获取知识和学习活动本身作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满足不但不会使求知欲、学习兴趣降低,相反,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会更加强烈,成为一种自我强化的内部推动力量。

    我们可能会认为外来动机与内在动机是动机连续体上的两极,外来动机越高则内在动机越低,或者相反。然而,事实上外来动机与内在动机是分离的(Pintrich &Schunk1996)。一个学生努力学习既是因为他喜欢学习,同时又是因为他想在班里获得好的名次,这两者可能并不矛盾,在这个学生身上,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都很高。而一个仅仅为取得好的名次而努力学习的学生则只是外来动机高而内在动机低。

    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内在动机和外来动机既可以同时发挥作用,也可能交替发挥作用,二者之间还可以相互转化。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外来动机,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研究表明,受内在动机驱使的学生比受外来动机支配的学生取得更高的学业成绩(Gottfried1985)。下面我们将深入分析制约这两种动机的各种因素以及在学校中培养和激发这两种动机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