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记忆贮存形式都有信息         
      的丧失。如果学生不对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给以快速的注意,它便消失且           
      不能恢复。工作记忆中的信息经复述能被保留,否则的话,信息将被替         
      换掉或被清洗掉而不能恢复。信息经过复述或组织而进入长时记忆后,         
      仍将出现遗忘。为什么会出现遗忘呢?         
      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         
      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实验研         
      究表明,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         
      扰。另一种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另一种观点认         
      为遗忘和提取失败有关。许多研究者认为,当遗忘发生时,学习者并非         
      真的“失去”了信息,而是学习者不能提取信息。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         
      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         
      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现象”出现这种情         
      况的原因是贮存时没有做适当的加工或者找不到适当的回忆线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并发现:开始遗忘是很快         
      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         
      忘的基本规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材料的性         
      质。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         
      料遗忘得慢。(2)学习材料的数量。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         
      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3)学习程度。对所学         
      习的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达到100%的学习程度以后,再继续多学几遍并不是         
      浪费,而是很有必要,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         
      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因此,学习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但过         
      多的过度学习也是不必要的。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         
      (4)加工程度。学习时是否对所学材料做认知加工,对遗忘有重要影响。         
      单纯地复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较差,遗忘较多。经过学习者精制和组织         
      的材料遗忘得较慢。         
      为了防止遗忘,在学习之后,我们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有效地组         
      织复习的条件与方法如下:及时复习;分散复习;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         
      合;部分与整体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