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1974年,加涅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如图5.5),这一模式展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程。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在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象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留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里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是很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做了内部的复述,这样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等,信息还可以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回忆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
值得提醒的是,实际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并非不同的结构,它们只不过是同一结构起作用的不同方式而已。同样也应该注意,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可能被检索回到短时记忆,这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当新的学习部分地依赖于对学生原先学过的东西的回忆时,这些原先学习的东西就从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并重新进入短时记忆。
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的信息通过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具有信息转换或动作的功能,这一神经传导信息使效应器(肌肉)活动起来,产生一个影响学习者环境的操作行为。这种操作使外部的观察者了解原先的刺激发生了作用——信息得到了加工,也就是说学习者确实学了点什么。
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这两个部分。“执行控制”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就学习活动进一步分析,学习过程是从不知到知的一个单个的活动过程,加涅又把它分成8个阶段。这8个阶段是根据上图扩大而成的,虽然这些阶段学习者本人不能自我意识即自我报告出来,但这是从事学习研究的人们长期有控制的观察的结果.
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必须有被激发起动机的学习者,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其具有一种达到某种目标的动力,教学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激发其动机。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
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选择性的知觉。学习者可接受外部刺激,使之进入信息加工系统并储存到记忆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外部刺激都能被接受,学习者的知觉是依据其动机来进行选择的,他将注意指向与他的学习目标有关的各种刺激。
3、获得阶段。对外部的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储存的阶段。研究表明,经过编码过程所记忆的信息与最初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说经过编码有时加以修饰了,有时信息被规则化,也有时信息被歪曲了。由此可见,教师要帮助学习者采用较好的编码策略,以利于信息的获得。
4、保持阶段。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时记忆的记忆储存器,这种储存可能是永久的,而且应指出的是,长时记忆的能力是很大的,至今还没有实验证实出大脑记忆容量的极限。
5、回忆阶段。也就是信息的检索阶段,为了使所学的东西能够作为一种作业(操作)表现出来,回忆阶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阶段中线索很重要,提供线索将引起恢复,因此在学习一开始,教师就要帮助提供一些有利于记忆和回忆的线索,教会学生检索的方法和策略。
6、概括阶段。对所学东西的检索并不总是在同一学习情景下发生或在所学内容的范围内出现,人们常常要在变化的情景或现实生活中利用所学的东西,这就是概括阶段所实现的学习的概括化的问题或学习的迁移问题。学习者要想把获得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首先依赖于知识的概括化,同时也依赖于是否有线索使知识在新情境下再现出来。
7、操作阶段(作业阶段)。也就是反应生成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组织起来,使他们在作业中表现出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因此作业的好坏系成果的反映,当然不能用个别的作业来说明一般成绩。教师在这一阶段要提供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习者有机会表现他们的操作。
8、反馈阶段。通过操作,学习者认识到自己已通过学习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这种信息的反馈就是许多理论家称之为强化过程的重要因素。学习者看到学习的结果而在内心得到了强化,而强化过程对人类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它证实了预期事项从而使学习行为——一个学习过程(活动)至此而告一段落。
加涅的学习模式是在吸取行为派和认知派学习过程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注意到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是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模式。
相关链接:
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
关于创造性思维活动系统的信息运动过程的哲学思考
美国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发展理论
不协调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
获得信息图片2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