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音的基本概念
    (一)音素
    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音节,往往可以从音色的角度分析出最小的语音单位。例如“振”(zhèn)可以划分出zh、e、n三个不同的音素,“华”(huá)可以划分出 h、u、a三个不同的音素。它们都是最小的不可再分析的语音单位。如果从发音器官的变化来看,一个音素就是发音器官的一次变化活动,如a、i、t、f,每个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只有一次变化活动,因此,它们都是单个音素。又如ao、ai、ta、fa,每组发音时发音器官有两次明显的变化活动,因此,它们都是由两个音素构成的。
    音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元音辅音。元音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叫母音;辅音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咽头受到阻碍而形成的音,又叫子音。前者如a、o、i,后者如b、j、h。
    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是:
    1.辅音发音时,气流经过口腔或咽头要受到某一部位的阻碍;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这是元音和辅音的根本区别。
    2.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紧张状态;辅音发音时,只有受阻的部位才特别紧张。
    3.元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
    4.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声音比较响亮;辅音发音时,一般声带不振动(只有少数辅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
    (二)音节
    音节是语音的自然单位,是能够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例如“学习普通话”是五个音节,是五个语音的自然单位,听的人语感上很清楚,说的人语感上也很清楚。从发音上来说,一个音节是发音过程中发音器官的肌肉从紧张到松弛的一次过程;从听音来说,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明显的响度中心。
    汉语的音节界限是非常明显的。在汉语里,一般说来,除了极少数例外,一个汉字的读音就是一个音节,所以在汉语里习惯上也称音节为字音。普通话的基本音节大体上有四百个。
    音节是由音素组成的。把语音分成音素是语音学上分析的结果,不是人们听觉上的直接感应。听觉上给人们的直接感应是音节,因而人们把它称作“语音的自然单位”。汉语里的音节最少的只有一个音素,如“阿”(ā);最多的有四个音素,如“江”(jiāng)。
    (三)声母、韵母、声调
    按照汉语传统的语音分析方法,汉语音节的结构成分包括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指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例如“中”(zhōng)这个音节里,辅音zh就是它的声母。有些音节不是以辅音开头,就是说没有声母(声母为“零”),习惯上称为“零声母”,这样的音节就称为“零声母音节”。例如“爱”(ài)、“恩”(ēn)、“雨”(yǔ)等开头都没有辅音,它们都是零声母音节。
    声母和辅音不是同一概念。声母是汉语传统的语音分析方法得出的概念,着眼于音节的结构;辅音是现代语音学分析方法得出的概念,着眼于音素的性质。此外,声母和辅音的范围大小不同:声母都是辅音,但辅音不都是声母。在普通话里,辅音ng只作韵尾,不作声母。因此,辅音的范围大于声母。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例如“华”(huá)这个音节里,ua就是它的韵母。零声母音节整个由韵母组成,例如:“安”(ān)。
    韵母和元音也不是同一概念。韵母是汉语传统语音分析方法得出的概念,着眼于音节的结构,同声母相对;元音是现代语音学分析方法得出的概念,同辅音相对。此外,韵母和元音的范围不相符,由单元音构成的韵母只是少数,如“你”(nǐ)、“他”(tā)的韵母 i、a等;多数韵母是由复元音以及由元音后带鼻辅音构成的,如“好”(hǎo)、“听”(tīng)的ao、ing等。因此,韵母的范围大于元音。
    声调是指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高低升降变化。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四个音节,其声母、韵母完全相同,但声调不同:“妈”(mā)是高而平,“麻”(má)是上升的,“马”(mǎ)是先降后升的,“骂”(mà)是下降的。它们意义的不同就是通过声调来区别的。
    (四)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八”(bā)、趴(pā)、妈(mā)、发(fā)、搭(dā)、他(tā),开头的音素b、p、m、f、d、t起区别意义的作用,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音位。如果几个音素虽有细微差别,但不区别意义,就归为同一个音位。例如他(tā)、摊(tān)、汤(tāng),其中a的音色并不完全相同:他(tā)中的a发音时舌位居中,是自然状态,摊(tān)中的a发音舌位靠前,汤(tāng)中的a发音时舌位靠后。由于这些细微的差别不起区别词义的作用,所以我们才把它们归纳成一个音位,用同一个字母a表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只是看作a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就是音位变体[a]、[A]、[ɑ]。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