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航: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第四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 (John Amos Comenius,1592——1670 年 ) 是 17 世纪捷克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他吸收和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遗产,总结了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经验,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不仅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生平、主要教育活动与著作
    夸美纽斯1592年出生于"捷克兄弟会"教派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2岁时成了孤儿,由兄弟会给予资助读完了中学和大学。1614年大学毕业后,夸美纽斯回到故乡担任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的工作。从此,他一生始终以满腔的热情为祖国的解放、民族的独立和改革教育而积极活动。在欧洲爆发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中,由于德国占领捷克并实施迫害新教徒的宗教令,夸美纽斯同3万名捷克兄弟会员一起于1628年被迫逃亡到波兰的黎撒。在黎撒居住期间,他一面担任兄弟会学校校长,一面进行教育理论著述和编写教科书,从而在世界上获得了声誉。1641年应邀赴英国伦敦,帮助建立一所泛智学校,1648年重返黎撒,2年后被推选为捷克兄弟会主教。后来又接受匈牙利的邀请,担任其教育顾问。在此期间,他又完成了一系列的教育著作。1654年夸美纽斯再次回到黎撒,继续进行“泛智论”的研究,深受英国哲学家培根 (Francis Ba- con)的方法论思想的影响。1656年,由于黎撒城毁于波兰与瑞典之间的战争,荷兰阿姆斯特丹市议会欢迎夸美纽斯去那里居住和工作,于是夸美纽斯在阿姆斯特丹度过了他的晚年,并将他1627 年以后的教育著作汇编成《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4卷)出版。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年 )、《母育学校》(1630年) 、《世界图解》(1654年 )等。1670 年,夸美纽斯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探讨幼儿教育问题,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作。另一本著作《母育学校》是夸美纽斯1628 年用捷克文写成的,后于1632年出版。在《母育学校》一书, 专门研究了 O——6 岁儿童的教育,把它看作整个学制系统的最初阶段。可以说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幼儿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一书,它曾被译成德文、波兰文、英文、克罗地亚文、俄文、瑞典文和意大利文等多种文字出版,受到各国的普遍欢迎 。 夸美纽斯所说的"母育学校"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校,而是"母亲膝前"教育的意思。因此,《母育学校》一书还专门加有一个说明性的副标题:“论6岁儿以下儿童的教育”。《世界图解》于1658年出版,是历史上第一部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夸美纽斯对学前教育的主要贡献表现为: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及人受教育的可能性;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母育学校》和第一部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他之前,就是在他之后的200年中,还没有一个人对学前教育做过当时条件下的所允许的系统研究,更没有人写过全面论述学前教育的专门著作。近代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蒙台梭利在创立自己的理论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作为一位新旧交替时期的历史人物,夸美纽斯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的教育思想仍受宗教观的束缚。但以其贡献而论,总的来说,有人将他称作“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不算过分溢美之词,包括在幼儿教育史上。
二、论教育的作用
    夸美纽斯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同时,坚信受到良好教育的民族,将会扫除愚昧和贫困,过上富足的幸福生活。夸美纽斯还高度评价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生而具有学问、道德和信仰的种子,但这些种子的发展如何,取决于人所受的教育。声称:“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认为,只要教师象高明的画家和辛勤的园丁一样,能用心地去雕琢作品,能讲究艺术地去工作,那么人的智慧可以无限地发展起来。夸美纽斯还认为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智力及其低下的人就象生下来没有手脚的人一样非常少见。他告诫教师不要对儿童的发展失去信心,更不要轻易地下一个“难于教育”的结论而放弃自己的努力。人人通过教育都会有很大的改变。
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夸美纽斯从批判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以此作为他的整个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
    夸美纽斯认为,宇宙万物存在着坚定不移的自然“规律”、“法则”,或称“秩序”。他说:“真正维系我们这个世界的结构以至它的细微末节的原则不是别的,而是秩序而已”。“秩序就叫作事物的灵魂。”他认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严谨秩序,秩序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应当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夸美纽斯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教育也应适应有生命、有思维的可称做“宇宙的缩型”的人的自然本性,自然倾向,即人自身发展的“秩序”。他认为,人之所以有健全而和谐的身心,也是因为有“秩序”维系着各个部分的完整结构。夸美纽斯还指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万物的主宰”。据此,他提出顺应人类这些“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教育,应是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夸美纽斯还要求教育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他不仅在详细观察和研究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和成长的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教育年龄阶段划分的理论,而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对学校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教学方式以及教科书编写都提出了不少的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尽管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夸美纽斯还不理解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现象有其特殊规律,也不可能全面揭示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普遍法则。但是,他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与经院主义教育是针锋相对的,在当时具有巨大进步意义。当他采用与自然和社会现象类比的方法论述教育问题时,尽管 不乏真知灼见,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片面、机械和牵强附会之处。实际上,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许多有益的主张与合理的因素,并不是模仿自然秩序得出的结论,而是他面对本人和前人长期教育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夸美纽斯在对这些教育经验进行理论论证时,不是依据《圣经》和神学教条,而是引证自然,试图以合乎自然秩序来论证自己教育改革主张的合理性,这一尝试反映了他力求摆脱陈规旧套,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的良好愿望。
四、论学前教育
(一)儿童观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夸美纽斯吸收了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家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理论,并总结了他本人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在《母育学校》第一章中,夸美纽斯就提出:儿童是上帝最珍贵的恩赐,是任何事物不能与之比拟的宝物。因此,必须给以极大的关怀。这虽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实质上是对封建宗教意识的一种反驳。他认为,一方面,儿童产生于父母的实体本身,是父母实体的一部分,生来就是没有被站污的纯洁的种子,具有谦虚、善良、和睦、可亲等美德。另一方面,儿童又必然会长大成为未来的博学的学者、哲学家和科学家以及国家的领导者,所以儿童也就是国家的未来。由此,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应加倍地热爱儿童,要求国家更多地关心儿童的成长。
    夸美纽斯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深刻的论述。多次引证自然界生物成长的许多例子,反复阐述了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认为这种早期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其内涵包括两方面的意思:其一,细心地和正确地组织好儿童的早期教育,是防止幼儿沾染不良恶习和预防人类堕落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幼儿及早获得一些必要的粗浅知识,可以为他们入学以后的教育奠定成功的坚实基础。其二,夸美纽斯引用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Cicem)的话说:“整个国家的基础在于童年的正确教育”。而这种教育应该及早从幼儿时期抓起。夸美纽斯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力图以世俗的文化以及和谐发展的教育取代中世纪的经院主义教育,以正确的家庭幼儿教育取代封建专制下的贵族家庭教育,无疑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
(二)论学前儿童的体育、智育和德育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的体育。他在《母育学校》第五章中用了近30节的篇幅专门论述了怎样去发展儿童的健康和力量问题。他提出儿童只有在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接受教育。因此,每一位母亲应该首先关心的是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按夸美纽斯的意见,保证幼儿身体健康要胎儿期就开始,妇女自怀孕之日起,就应该注意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对胎儿的影响。孩子出生后,合理喂养是婴儿健康的主要问题。夸美纽斯要求做母亲的应自己给儿童哺乳。他还强调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主张父母们在进行科学的合乎营养学的喂养前提下,由于幼儿的躯体、血管都十分稚嫩脆弱,父母和成人必须特别细心地照料他们,夸美纽斯坚决要求儿童自幼就要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使饮食、衣着、睡眠和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为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打好基础。夸美纽斯十分赞赏当时流行的一条谚语:“愉快的情绪就是健康的一半”。他要求所有的父母必须竭力设法为幼儿安排各种娱乐活动,例如,散步、做游戏、唱歌、讲故事和看图画等,这样有益于幼儿身体的健康成长。
    夸美纽斯在重视幼儿体育的同时,还强调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与他的“泛智论”思想紧密联系的。父母的明智不仅在于使儿童健康地生活,而且也要尽力做到使他们的头脑充满智慧,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他指出,成人不应以为儿童无需多大努力就能自行获得知识,就能使智力发展起来,父母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启发幼儿养成学习的习惯,并对他们进行初步的智力教育。这是父母身上肩负的一种责任。关于幼儿初步智力教育的内容,夸美纽斯把它规定为3个方面:1、帮助幼儿通过感官积累对外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 )的初步观念;2、发展语言能力;3、训练手的初步技能。夸美纽斯为母育学校制定了智育计划,包括自然、天文学、地理学、光学、年代学、修辞学、数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要求幼儿要逐步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初步概念。他在这里虽然涉及到许多学科,但就其具体内容来说,他要求幼儿学习的只是这些学科中最普遍、最通俗和最粗浅的内容。例如,学习物理关于自然的学习,只是教幼儿一些有关水、火、雨雪、花 草树木和常见动物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学习光学,只是教幼儿知道什么是光明和黑暗并能区别几种常见的颜色等;学习地理学,只是认识摇篮、住房、庭院,自己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知道什么是山河、树林、田 野、道路等;此外,夸美纽斯也要求幼儿学习“教义问答”和唱赞美诗。
    夸美纽斯强调在对幼儿进行智育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从改良社会道德的要求出发,他十分重视儿童从小打下良好的德行的基础,为了使幼儿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夸美纽斯坚决反对父母和成人溺爱和放纵孩子,容忍他们在毫无纪律约束下为所欲为。他强调指出,如果父母在儿童的心灵中播下任性的种子,却想收获纪律的果实,那不是非常奇怪的吗?他认为,幼儿任性实际上不是他们缺乏理智,而是成人愚蠢造成的不良后果。因此他要求自幼培养儿童的纪律观念,但又不要过于严厉,应以温和的态度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
(三)论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
    按夸美纽斯的意见,在初步智力教育上,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他重视训练儿童的“体外感觉”及分辨外界事物的能力。他还具体建议运用故事和寓言来发展幼儿的智力。因为妙趣横生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寓言,幼儿听起来不但觉得生动有趣,而且易于理解和记忆。
    关于游戏,夸美纽斯认为,游戏不仅有益于儿童的身体的健康,而且有助于发展肢体活动能力和智力的灵活性。因此,他主张,不管儿童想玩什么游戏,只要不会伤害其身体或损坏东西,父母和成人都应支持并给予帮助,而不应限制或阻止;反之,让孩子无所事事倒是有害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夸美纽斯对玩具也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他认为真的工具会给儿童带来危险,所以必须找一些可替代的玩具让孩子玩。
    在发展幼儿语言方面,夸美纽斯要求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使幼儿发音清楚,帮助幼儿清晰地读出字母、音节和词,而且一旦开始说话就要注意纠正模糊的喉音。为了使儿童更好地掌握语言,夸美纽斯亲自编写了《语言初阶》、《世界图解》等教科书。在这些教科书中,他进一步要求把语言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此外,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或成人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在幼儿教育中更显重要。因为幼年时期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父母和成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直接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是儿童的最早的教育者,担负着把孩子教育成人的责任,但在如何教育孩子上,却有很大的学问。他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有耐心,而且要肯下功夫去研究儿童。他希望父母和成人一定要深思熟虑,采用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恰当方法去教育孩子。
( 四 ) 论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
    夸美纽斯专门探讨了儿童的入学时间和入学前准备工作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认为,幼儿在6岁前入学是不合适的,所以最好在“母育学校”里,在母亲的保护下自然而然地和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儿童到6岁时,他的骨骼和头脑的发育日趋完善,他已能容易地学完需要在家庭里学会的东西,这时如果再不把他马上送到真正的学校中去,那无疑会使他习惯于无益的休闲,甚至会养成类似粗野的缺点。而这类缺点一经养成,以后是很难消除的。6岁后入学也不是绝对的。根据幼儿各自能力发展的不同情况,入学时间可以推迟或提前半年到一年。但是,父母应该在自己孩子入学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儿童是否真正获得在母育学校所应学会的东西;其二,儿童对问题是否已具有注意力、思考力和一定的判断能力;其三,儿童是否具有继续学习的愿望。
    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必须认真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鼓励他入学,告诉他上学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就像赶集或收获葡萄一样给人快乐,告诉他在学校里会有其他儿童同他一起学习和玩耍。父母可以给幼儿看看为他准备好的学习用品,赞扬未来的学校教师的善良与博学,引起他对教师的信任与热爱的感情。夸美纽斯还告诫父母,千万不应用学校和教师来恐吓儿童,使儿童心怀畏惧心理而不愿入学。
    夸美纽斯在论述幼儿教育时,不仅广泛吸取了以往和当时教育思想发展的成果,而且还力图在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及他个人对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认识水平上,把幼儿教育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这是十分可贵的。夸美纽斯的幼儿教育理论,为近代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标志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从神学化向人本化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