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无论就其理论结构而言,还是就其任务之确切性而言,都是在人文科学中最先进而且对其他各种学科有重大作用的带头学科。

            ——[瑞士]皮亚杰(Jean Piaget)

 
上一页 下一页

课程名称:语言历史(四)

教学目标:了解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知识点:语言发展的原因、语言发展的特点

重难点:语言发展的原因、语言发展的特点

课程内容: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语言发展的原因 语音朗读

  语言学家曾从多方面寻找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因素,如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理或气候因素的影响、人类发音器官结构变化的影响、使用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影响、语言类推作用的影响、语言系统内部矛盾的影响、语言系统与语言功能之间的矛盾的影响等,并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或学说。迄今为止,虽然还没有哪个语言学家、哪种学说能全面解释语言演变的原因,但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一些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因素。

  语言是一种牵涉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复杂社会现象,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制约,不大可能只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因素的影响。综观人们的研究,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主要可从社会、心理和语言自身三个方面来考察。

  1.社会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相互交流各种社会经验。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敏锐地反映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各种认识和各种社会经验,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语言的交际工具的属性,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发展变化必然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变化。

  2.心理因素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在用于交际和思维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使用语言的人的心理影响。这种心理的影响必然会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

  思维是诸多心理因素中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先民们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并不发达,所以先民们的语言具有较浓的具象色彩。先民们的这种语言特点,从一些较为原始的部落语言中,从语言中所保存的古代语言的遗迹中,都可以寻觅出些端倪。例如,爱斯基摩语中用15个名词来表示不同形态或下落到不同地点上的雪,但却没有“雪”这个概括性的词。

  类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思维惯性。人们期望语言系统匀称有致,时时都在利用多数语言现象所呈现的规则,去同化一些不合规则的特殊语言现象,去填补一些不对称的缺位。例如,在先秦汉语中,动宾关系的一般语序是动词在前,宾语在后,但是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由代词充当的,这个代词宾语则出现在动词之前:

    (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

    (2)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在“三岁贯汝”“欺天乎”中,宾语处在动词之后,但是在否定句(“莫我肯顾”)和疑问句(“吾谁欺”)中,代词宾语位于动词之前。由于类推的作用,后来即使否定句和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位序也移到动词之后,与一般的动宾语序保持一致。

  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对语言往往有不同的心理。例如,汉语以语素为基本的语言单位,语素以单音节居多,因此,在汉族人的语言心理中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希望每一个音节(在书面语中表现为一个字)都是有意义的。正是这种心理倾向,总是力图赋予连绵词的各个音节以意义。例如“凤凰、狼狈”等都是连绵词,其中的“凤、凰、狼、狈”本来都没有意义,但是,由于这种心理倾向的影响,人们便将“凤、凰”分雄雌,把“狼”、“狈”理解为两种动物,甚至演绎出“狼狈为奸”的故事。从而使这些音节演变为语素。

  3.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只是为语言的发展变化提出了要求、提供了动力。但是,语言能不能接受和满足外部因素的要求,怎样把这些外部因素的要求和动力,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发展变化,还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在因素。比如,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之一。

  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和笔头上。言语要很好发挥交际职能的作用,就必然同交际对象、交际语境、交际要传达的各种信息和情感等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开放的、具体的、灵活多变的,因而必然会导致同语言这个有限的抽象符号系统的矛盾。这种矛盾又必然导致各种“出格”现象的发生。人们会根据交际的具体需要,造出一些语言中原来没有的新词和新的表达方式,便是这种“出格”现象的一种表现。

  这些“出格”现象有些只是昙花一现的临时现象,而有些则会流行开来,进入到语言系统中,从而带来语言的发展变化。因此可以说,语言的发展变化始自言语的出格现象,语言和言语的矛盾运动,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一种重要因素。

  此外,语言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口语和书面语的相互影响,语言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语言发展变化的这些自身因素,归根到底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形式是有限的、相对稳定的,而社会和心理诸因素则要求语言要表达的意义具有无限性和灵活多变性,因时、因地、因人、因境、因事而异。有限且相对稳定的形式对意义具有一定的制约,同时,也把人类的各种思维模式、心理取向和发现、创造的新事物“固化”下来。而因表达需要所决定的无限的灵活多变的意义,必然对形式产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这种冲击会带来语言形式的新质要素的出现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使语言形式发生各种微妙的人们可以感觉到或一时感觉不到的发展变化;发展变化了的语言形式反过来又对意义发生作用。

  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把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外部因素,通过意义吸纳转化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从而使语言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语音朗读

  语言发展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有些特点是属于某一具体语言的,有些特点则是所有语言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这里所讲的是所有语言呈现出的发展变化的共同特点。语言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不平衡性、渐变性、相关性和规律性。

  1.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有人曾对不同语言中的215个常用词(其中主要是基本词)在一千年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做过统计,发现汉语和法语79%未发生变化,英语85%未发生变化,德语78%未发生变化,罗马尼亚语77%未发生变化,葡萄牙语82%未发生变化,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85%未发生变化。这说明基本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是较为缓慢的。正因如此,人们把语法和基本词汇看作决定一个语言基本面貌的最为稳定的部分。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英语在从九世纪阿尔弗列德大帝到莎士比亚(1564-1616)这五个世纪中,发展变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以至于后代人读九世纪以前的作品,就像是读外语一样。

  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语体是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汉族的传统中,一直存在着轻商的观念,因此,在汉语史上一直没有形成与商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广告语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广告语体在当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几乎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像火山爆发、暴力革命那样的突变,而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如果采取突变的方式,一夜之间面目全非,人们将会一下子丧失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的一切活动将会突然终止,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语言的交际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

  事实上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正是走的渐变之路。例如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了”,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了”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动词“了”大约出现在汉代,是“终了、了结”的意思。由于动词“了”常用在动词之后充当补语,地位不及一般的动词,于是逐渐虚化,大约到了唐宋之际,“了”才出现了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的用法,成为时态助词。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语言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可能一下子出现质的突变。即使人为地想让它发生突变,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

  3.语言发展变化的相关性

  语言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各种语言单位和各种语言规则,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关联着,因此,每个语言单位、每种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也就是说,某一语言单位或某一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也会引发与之相关的语言单位或语言规则发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相应的发展变化。例如:

  在12世纪以前汉语没有轻声。大约在12世纪前后,轻声这种语音现象才出现。轻声是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是声调的轻化。当某些音节读轻声的时候,往往使这一音节的元音发生央化、脱落等变化。比如结构助词“的”原来读作[ti],因轻声而读作[te];结构助词“得”原来读作[tei][te],因轻声而读作[te]。由于轻声现象的出现,使本来读音并不相同的“的”和“得”在语音上合流了。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音强的变化带来元音的变化,再由元音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词汇和语法。

  4、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其发展变化可能遵循不同的规律,同一语言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规律,但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点是共同的。

  如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其韵母是[am][am]在今天北京话中演变为[an],在今天上海话、福州话中分别演变为[E][aN],但是从中古到现在的广州话则没有发生变化,仍读[am]。例如:

  北京话  上海话  福州话  广州话

  担  tan        tE     taN      tam

  谈  t'an       dE     taN      t'am

  蓝  lan        lE     laN      l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到今天的北京话、上海话、福州话、广州话的韵母演变规律,并可据此写出古今的语音演变公式:

  中古[am]®北京话[an]、上海话[E]、福州话[aN]、广州话[am]

  或是写出这些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公式:

  北京话[an]Û上海话[E]Û福州话[aN]Û广州话[am]

由此,可以看出中古汉语的“谈韵”字到今天的北京话、上海话、福州话、广州话的韵母演变规律,并可据此写出古今的语音演变公式和这些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寻求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规律及其条件,是语言发展史研究的重要任务。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多少适应于各种语言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也许这种规律本来就不多。但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规律性,这是无庸质疑的。

 

  思考与练习

 

  一、关于语言起源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学说?请对它们进行评价。

  二、试述当代科学对语言起源的看法。

  三、为什么说基本词汇和语法决定一个语言的基本的面貌?

  四、什么是亲属语言?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哪些主要语系?我国境内有哪些语系的语言?

  五、语言联盟是如何形成的?

  六、语言同化有哪些方式?试举例说明。

  七、80年代以来,汉语在借词方式上出现了较多的音译现象,如“的士、巴士、拜拜、镭射(电影)”等,甚至直接搬用外文字母,如“OK、BP机、卡拉OK”等。试分析导致汉语这种“音译热”的原因。

  八、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 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这段文字虽然重在分析当时南方和北方语言上的差异,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观念。试从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方面,对这段文字做一分析,并给以简单评论。

  九、为什么说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之间的矛盾运动,把语言发展变化的各种外部因素转化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内部因素?

  十、语言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试举例说明。

  十一、请根据下面的例句总结出“被”发展演变的规律。由这一规律可以发现语言发展变化的哪些特点?

  1.越人被发。(《韩非子.说林上》)(被:披)

  2.其不可被以罪过者,以私剑而穷之。(《韩非子.孤愤》)(被:加上)

  3.今兄弟被侵必攻之,廉也……(《韩非子.五蠹》)(被:蒙受)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传》)

  5.亮子被苏竣害。(《世说新语.方正》)

  6.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言语》)

 

 

参考资料

 

1.陈其光:《汉语源流设想》

2.徐通锵:《声母语音特征的变化和声调的起源》

3.林存柱:《汉语方言形成的历史原因》

4.戴庆厦、傅爱兰:《关于汉藏语系语言的分类问题》

5.陈保亚:《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

6.石定栩:《洋泾浜语及克里奥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7.周耀文:《论语言融合》

8.张光宇:《东南方言关系综论》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