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①脑电图的情况 婴儿脑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脑电的变化。人类的脑电波有多种形式,其中a波是人脑活动最基本的节律频率为8--13次/秒,一般情况下±10+0.5次/秒的波节律是人脑与外界保持最佳平衡的节律;θ波的频率一般为4--7次/秒,正常成人在觉醒状态下很少出现θ波;δ波的频率一般为0.5--3次/秒,意味着皮层活动性降低,正常成人在觉醒状态下很少出现。我国的心理学家发现,儿童脑电图的发展趋势是:新生儿的脑电图多为δ波,并且出现不规则、不对称、不成形。随儿童年龄增长,脑电波趋向规律,频率也升高。
大量研究证明:5个月的胎儿已显示出了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的胎儿已显示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脑电活动开始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形成睡眠和觉醒时的脑电图。人们常把同步节律波α波视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新生儿在觉醒状态下没有这种同步节律波,但在睡眠或向睡眠过渡时出现了6次/秒的节律波群,而这种波被认为是α波的原型。这表明新生儿在皮质神经成分方面的一定成熟性。此外在新生儿的皮质投射区还记录到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这进一步证明了其皮质机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的。当然,各个分析器皮质投射区的反应成熟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最成熟的是运动分析器投射的反应,其诱发电位几乎包含成人反应的全部成分。而在视觉投射区记录到的诱发电位则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它常常表现为正负波动,被视为诱发电位早成分的表现。而诱发电位的晚成分在新生儿期分化得不好、不稳定。诱发电位早、晚成分的不一致表现,是因为它们虽然都属于皮质机制,但是前者与信息的接收有关,后者与信息的加工有关。信息的加工机制(晚成分)在新生儿期还不成熟,而信息的接收机制(早成分)从个体出生时就起作用了,所以出现这两种成分表现不一致。
个体出生5个月后,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在安静的状态下,在婴儿皮质枕叶区出现频率为5次/秒的节律性持续电活动,即θ波。θ波的出现说明个体的脑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可见,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个体出生后5—12个月里,外部刺激可引起诱发电位发生下列的一些变化:视觉诱发电位构形变得复杂化,潜伏期缩短。其实,这与传导通路的急剧髓鞘化、大脑半球皮质形态机能进一步成熟的趋势是一致的。
个体出生后12—36个月,即1--3岁时,婴儿大脑两半球皮质继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安静状态下脑电图上主要节律的频率有很大的提高,如婴儿的δ波减少,θ波增多,同时出现少量的α波。这说明婴儿脑电活动已经渐趋成熟。
②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头尾原则是指大脑皮层中控制头部的那些皮层部分应先发展,而后是控制躯干的皮层部分发展,最后才是与肢体有关的皮层部分开始发展。而近远原则是指大脑皮层是从控制身体中部开始发展,然后延伸到边缘部分。头部和躯干比四肢先发育,手臂和腿比手指和脚趾先发育。
个体事实上是在脑未发育成熟,即所谓的“生理性早产”的状态下出生的。也就是说,婴儿出生时大脑两半球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同时,由于婴儿大部分神经纤维还未髓鞘化,不能很好地传导和分化神经兴奋,所以婴儿的大脑皮质仍处于弥漫状态。这个时期,触动婴儿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引起其头、手和足的乱动。
【第1页】【第2页】【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