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会交往的发展特点
社会交往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对儿童的个性及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儿童的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等等。
1.与父母的关系
在儿童的众多社会交往中,与父母的关系在其成长发展中仍具有重要作用。父母主要通过对儿童的态度、家庭教育气氛等,对儿童的个性产生影响。许多研究表明,温暖、接受型的父母可以较有成效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传递给儿童,而极端拒绝型的父母更易引起儿童的问题行为。斯诺夫等人(1989)在对夏令营的10—11岁的学龄儿童的观察中发现:与母亲安全依恋评分高的儿童,有较高的自信及社会能力,对营队指导员的要求较有反应,对他人较会表达正性情感,达成任务的能力也较好;而当儿童与母亲间是回避性的依恋时,他们有奇怪的行为出现,或被同伴所隔离;但当儿童与其母亲有不安全的依恋时,较多人产生偏差行为。
许多研究表明,进入小学后,父母与儿童的关系发生着变化,表现在:第一,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及内容发生了变化;第二,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第三,儿童与父母间的冲突减少;第四,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麦克斯白(Macceby)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作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一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2.与同伴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一起活动的时间很多,发展了同伴间的友谊。在这一时期,儿童较喜欢与同性别的儿童一起玩,而且不同性别的儿童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地盘”,而这种行为是具有高度仪式化与刻板化的。儿童平等的伙伴关系随着年龄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同伴关系的主要作用是:①为获得新的技能和能力提供“现场实验”的机会;②为发展中的新能力提供在平等者之中进行实践的机会,让其按自身的速度发展,避免大人直接的或间接的压力;③为下述转变期的体验提供机会,从稳定的物体世界转变为相对不稳定的人群世界,从熟悉的和可依赖的家庭世界转变为有些奇特的外部世界,从对大人的依赖转变为具有相当独立性的行为。
【第1页】【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