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少年期个性及人际关系特点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七章->第五节


  二、少年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少年在人际交往上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1.交往方式的变化
  少年期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儿童交友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团伙性,即6—7个儿童经常组合在一起进行交往和游戏。这种交往是以活动为中心的,内容以游戏、玩耍为主。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交友的团伙形式发展到了顶点,然后就逐渐趋于解体。进入青春期后,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矛盾的出现而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朋友。这时,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①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②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③性格相近;④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来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2.少年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
  儿童期个体交往对象虽然从父母扩展到教师和同伴,但在情感上仍十分依恋父母。到了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初中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朋友这种关系对于少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原因是:
首先,少年生理机能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欲求体验,心理的闭锁性又使得他们在这些欲求冲动中羞于启齿。但是他们在朋友中,在相同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客观上的沟通,彼此间爱护和支持、谅解以至体贴。关于性知识的奥秘,少年大多数是从同龄人那里知道的,他们的心理闭锁性只有在同伴中才能得到缓解。
  其次,随着少年需要层次的不断递增,他们不再局限于儿童时期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开始上升到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友谊正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重要途径。少年寻求在心理上同朋友的接近、归属、理解以及自我坦白的程度都达到了最大限度,大大地超过了其他所有的相互关系。少年渴望受到他人尊重,愿意得到别人的注目,并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与年龄相仿、地位相近的人交往,则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尊重,满足独立的需要,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与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他们还渴望能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中显示自己的才能,发挥更多的作用。而少年群体正是他们施展才能的好舞台,朋友则是最好的观众和喝彩者。
  少年选择的朋友大都在班内或校内,即选择空间距离较近的同伴,其中以同性同伴为主。朋友的标准主要有“同忧同乐相互关心”、“兴趣相投”、“弥补不足”、“思想、性格好”、“成绩优秀、有特长”。
  少年的友谊保持时间逐渐加长。这是由于:①少年期个体已开始认识到友谊是惟一的个人关系;②少年的兴趣和爱好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友谊也因此而逐步深化;③少年整合矛盾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能将一些细节放到次要地位,这在人际关系上则表现为宽容态度增长了。但由于少年这时对友谊的要求还较理想化,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因而少年的友谊也常常因一些矛盾而结束。

第1页】【第2页】【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