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四章 >> 第五节 >> 4-5-2
我国课程设计的主要特点
1.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设计都是按集中统一的模式进行的。虽然近些年来出现一些变化,但主要的发展模式仍然是集中统一的。全国大多数地区仍然用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这种课程发展模式有利于政府对课程的制订和实施的控制,有利于确定高一级学校选拔时所用的标准。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明显的。统一的官定的课程标准,很难顾及到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特点。导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缺少弹性。
2.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
对于课程的设置,我国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文化科学的基础课程,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文化科学的基础课程的份量始终偏多。特别是数学、语文等学科在整个课程中的比例占得很大。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的数学和语文两个学科所用的课时占小学阶段总课时的近58%。在以前的课程计划中,这两科所占的比例还要高。这样一种重视学科教学的倾向,明显反映一种受东方的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历来我国的教育受儒家的观念影响很大,在教育上的反映就是产生高度的集中统一的课程和严格训练式的方法。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文化上的特征,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二是考试文化还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3.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中国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是统一编写的,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来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教材产生很大的依赖性。这样一种教学的传统延续多年,就在学校的教师中形成一种常规和习惯。教学就是教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教师很少对教材上的内容和方法产生怀疑,或自行设计一些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教科书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在90年代以前,中国的中小学教材基本上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一统天下,即所谓全国统一教材。90年代后,这种局面逐步改变。除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还有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以及某些省、市自行编写中小学教材。这较之于全国统一教材的情况,当然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教材多元化的表现。然而,实际推行时,学校实际上并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使用什么教材基本上是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来确定。常常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规定一个地区所有学校都要采用某一种教材。同时,教材的编写也仍然是以专家、研究者为主,教师参与编写教材的机会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