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相关人物|张如心|侧记 | ||
张如心——侧记 | ||
资料来源:http://jb.sznews.com/page/1161/2009-08/27/B12/20090827B12_pdf.pdf 入读德国教会学校 其实,张如心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外地念书。他就读的德国教会学校乐育小学创建于1887年,现在在梅州市梅江区,离兴宁有数十公里路程。他在此念书的理由很简单——其父当时正担任该校校长。念完小学,他进了同名的乐育中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学校,也是梅州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当时学校为便利学生能毕业后升入上海同济大学就读,特开设德语课,除国文、历史、地理采用汉语讲授外,其他各科均用德语教学,是全国用德语教学的四所中学之一。是年,名改为乐育德文中学校。1914年由万保全任校长。万保全在任期间,陆续兴建校舍,开辟体育运动场。在校兴起近代足球运动,开创梅县足球运动之先河。这段时期,学校治学严谨,校风优良,毕业生投考各大学均获录取,声誉日隆。原嘉应五属和闽赣边区各县慕名而来的学生为数不少。从1921年至1925年,张如心一直在这所学校念书。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张如心,该校校友还包括钟世镇、梁伯强等多位院士,另外还有48位留学博士,200多位教授、高级工程师。1925年,张如心因参加学生爱国运动被开除。同年8月,年仅17岁的张如心只身离开家乡,到广州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先学习打字,后到广东国民政府航空局当宣传员。 创办东北大学 1945年冬,根据中央的决定,张如心和周扬一起带领延安大学的部分干部、教师、学员去东北创办东北大学,于当年12月到达张家口,由于前方战争频繁,道路阻隔,中央决定他们暂时留在张家口,在华北联合大学工作,周扬任副校长、张如心任教务长。他还协助校长成仿吾编辑晋察冀边区理论文艺综合性刊物《北方文化》,任副主编,为提高该刊质量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他撰写了《毛泽东的思想与作风》一书,出版后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华北联合大学是党中央为了加强敌后根据地建设,于1939年9月由延安的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青年训练班、工人学校抽调教职员工、学员1500多人由延安迁到晋察冀边区阜平县组建的,该校1948年8月又与北方大学合并,在晋察冀边区的正定组成了新的华北大学,即以后的中国人民大学。张如心曾在华北联大的演讲中介绍毛泽东的人生观,他说:“所谓人生观的问题如果通俗扼要的说来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有何存在及力求继续存在之必要……联大的同学都是抱着改造社会的志愿而来的,因此必须对这一重大问题加以深思熟虑……我今天介绍毛泽东的人生观也正是为了使同志们在处理这一重大问题上有所参考。”他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初步形成,早期革命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来源,平凡而伟大的人格魅力,虚心甘当群众小学生的态度,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等诸多方面详尽阐述了毛泽东与一切旧式“大人物”、统治者们最根本的区别。 1946年8月,张如心率延安大学百余名教师、干部、学生长途行军,终于从内蒙古胜利到达当时东北局所在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旋又赶到东北大学所在地佳木斯市。当时东北大学刚成立半年,张学思兼任校长,张如心被任命为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46年10月11日,张如心在东北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我们的学风》,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东北大学的性质、任务和学风。1948年7月,东北大学迁至吉林省吉林市,与吉林大学合并,校名仍称东北大学。张如心任校长、党组书记。 1950年4月,为了适应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东北大学改名为东北师范大学,张如心任校长。在张如心的领导下,从东北大学到东北师范大学,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由短训班到正规高等师范教育的转变。到1952年复,东北师范大学共培养本科、专科毕业生1000多人。这些学生大部分被分配到东北各省中学任教,解决了建国初期东北地区缺乏中学师资的燃眉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