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十章 教学过程 [返回章节目录]

[10-2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三个“中心说”
1、教师中心说
在传统教育派那里,一般坚持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是学生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尊严。
我们知道教师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经过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教师展开,这会对教学活动造成片面的认识。
2、教材中心说
教材中心说既可以说是受传统教育风气的影响,如对书本的迷信,死记硬背等等,又有知识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价值的显现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活动的展开就会有许多盲目的成份。据此有人认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种认识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材是中心,容易造成无视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特点等缺点。
3、学生中心说
新教育派或进步教育派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
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就此人们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人提出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他们为中心,后果可想而知。
(二)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主客体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争论的关键是学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有人认为学生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此提出“双主体说”。有人认为“双主体说”不符合哲学逻辑,在同一活动中,不应存在两个主体,应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我们认为,“双主体说”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争论对明晰师生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但更重的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何种时代内涵。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这一关系是双向的,即是“师←→生”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师—→生”关系。只有双向的“师←→生”关系才是健康和合理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合理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进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由一种“我—他”关系变成一种“我—你”关系,由一种“命令”关系变成一种“对话”对话关系,由一种“抽象”关系变成一种“具体”关系。由一种单纯知识传递关系变成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交往关系。
那么在这种关系中师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与学的承担者,从教师教的角度看,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以及全面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因此,教师应该主导着教学活动,而从学生的学的方面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多么好,如果学生最终没有获得应有的素质,那么这种教也是徒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