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四章 课程设计
[返回章节目录]

[4-2 课程设计的取向]
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4-2-3)
1.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课程设计、实施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课程设计、实施中的主动性。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是人们综合地运用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形成的对课程的总体认识。课程取向是影响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既然如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了解自己的课程取向,有意识地改变某些不恰当的取向,建立适合于社会发展需要的、与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适应的课程取向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个课程设计者,了解当前有关课程取向的一些基本观点,充分认识不同的课程取向的主要特点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的具体做法,进而明确自己在进行一项具体的课程设计时采取一个什么样的取向。这对于有意识地处理课程设计过程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和具体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这样可以减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盲目性,能比较主动地操纵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因素。
2.借鉴国外关于课程设计取向研究的成果时,需注意到社会背景的差异,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应用有关成果,避免照搬照抄。
国外对于课程取向的研究已有多年,并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对课程取向的认识和理解。这包括课程取向的意义、课程取向的分类、如何从课程取向的角度来认识具体的课程等。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分析与研究,无疑对丰富我国的课程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学者曾在介绍和分析课程流派和课程发展的文章或著作中,对这些问题做过一些阐述。而对课程取向问题的全面的分析和理解,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这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对社会转型时期的课程发展的一些新动向,以及在这个时期的课程取向的特点都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将这些成果进行分析和概括,有利于我们开拓视野,更新观念。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国外关于课程取向的研究,都是在各自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这些成果对于我们固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否完全适合于我国的课程研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任何课程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应当肯定地说,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课程取向研究作为认识课程的工具,可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对课程取向问题的认识是否又有不同的特点,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是否也有不同,也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