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章节目录]

【我国三套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比较
华东师大师范教育研究所
崔允郭
张俐蓉
1988年5月,国家教委在山东泰安的“教材规划”会议上,提出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教材改革方向后,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主要有三种,即有国家教委、上海、浙江制订的三套课程方案(见表)。
下面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和实施要求这几个方面对上述三套课程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陈述
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方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
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的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的目标:
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阶段的目标:
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心、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去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守纪律,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
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
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对比其它的两套方案,总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强调“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但是,浙江和上海的方案都在不同方面有所发展,具有表现在:
(一)目标更具体化,更具有操作性。例如,在总的目标中,浙、沪两方面都将培养各级各类的人才该为公民教育。上海方案具体谈到了初中阶段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在分阶段目标中,浙江方案将“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该为“能唱会画,初步具有对美的感受能力,有较广泛的兴趣和有益的爱好”;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化为“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观察和空间想象、简单实验的操作以及资料的积累与分析等能力”。
(二)在职业教育方面,国家教委的方案表述是“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而上海加入了了解职业分工的内容;浙江将其表述为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意识,强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方案在分阶段目标中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放在首位,国家教委和上海两个方案则将思想品德的教育摆在首位。浙江方案在小学阶段谈到了“讲节约”,初中阶段谈到了“艰苦朴素”。在上海方案的总目标中,提出了发展个性,主要是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这可谓一个重大突破。
二、关于科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教委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主要由国家统一安排,也有一部分由地方安排。学科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而上海、浙江的课程方案均包括必修、选修和活动课三部分。上海在八九年级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程只定出时间,主要内容是知识的拓宽和应用(如识图、使用工具书、简易薄记、简易测量、电工技术、家畜饲养、庭院经济、绘画、雕塑、家政等),具有科目可由学校根据条件选设。浙江在初中开设选修课,分文化选修和劳动(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其中文化选修是指:“外语。第二。三年为选修”;“自然科学,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为选修”;“第三学年,数学A、数学B必选其一,对学有余力的初三学生可选修数学C”。
在必选修课程的开设上(国家教委规定的方案中此处用的是学科课程),上海开设了计算机;外语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三至五年级以训练听说能力为主,辅以字母以少量单词的书写。七至九年级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开设了分课型和综合型两个方案。综合型的社会学科称为“社会”。初步设想将历史、人文地理和社会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综合型的自然科学称为“理科”,在小学自然学科的基础上,学习有关自然地理、物质、能、生命科学宇宙、地球等方面的初步知识。浙江将劳动技术课列入了必修课的范围。
除了课程设置的门类有些不同外,在三套方案中,同一学科、同类学科的课时总数及其分布亦有一定差别(见表2、表3、表4)
(一)各类课程的周课时数及其比重
表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