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七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返回章节目录]

[7-2课程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
我国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大致上可以分为工具类学科、知识类学科和技艺类学科三种。
工具类学科主要指那些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基础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和外语。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课也作为一门新近的工具类学科而日益受到重视。
知识类学科主要是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类。社会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自然学科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是从人类社会文化遗产中精选出来的知识体系,对于文化的延续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和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体育、艺术类主要是体育、音乐和美术这三门学科,着重对学生进行体育保健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训练。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如何使这四个部分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般说来,选修课的内容既可以是有关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技艺方面的,或职业技术方面的。1999年出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中初中和高中阶段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但是选修课的比重得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选修课的本身即是作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而出现的。
(三)课程整合
为了形成最优化的课程横向结构,长期以来,课程专家们在努力开拓着课程整合的领域。这里的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
对于课程整合来说,根本问题在于什么样的课程内在结构才具有整合的功能?各个课程理论专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种课程整合理论。主要有三种:科目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论、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课程整合的形式除了前边提到的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之外,还有一种新的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形式,就是“学习化课程”。在学习化课程里,以“学习领域”为基础设置课程。比如我国台湾地区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为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与科技、数学、综合活动等七个学习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