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七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返回章节目录]

[学习引导]
本章简介
    课程内容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整体的教育功能,这就是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所特有的功能。而对于课程类型与结构的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新课程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增加了新的课程类型,对课程结构也做出了新的调整,只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状况才能有效改善实际教学。
    1、课程类型指的是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课程设计者的课程观不同,所设计的课程也会有所不同。勒根据课程的组织结构把学校课程分为四大类:⑴学科课程⑵广域课程⑶核心课程⑷完全未分化的课程,陈侠把课程划分为四类:⑴学科课程,⑵活动课程,⑶综合课程⑷核心课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程管理和设置的要求,把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把所有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等。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相对应,“是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的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一般来说,选定的课程内容需要按照课程目标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组织。横向组织指的是课程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平衡,而纵向组织指的是课程内容呈现的连贯与衔接。课程的横向结构包括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工具类学科主要指那些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提供基础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和外语。知识类学科主要是指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两大类。社会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自然学科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和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体育、艺术类主要是体育、音乐和美术这三门学科,着重对学生进行体育保健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和训练;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这里的课程整合指的不仅是课程内容之间的整合,还包括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学习方式的整合。。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直线型课程指的是在课程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重复的进行排列。螺旋型课程实质上就是在课程内容组织上采取螺旋的排列方式。
    3、新课程类型的调整打破了原有课程类型单一性的分科课程的局面,设置了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在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进入中小学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对活动课的继承者与超越者的面孔出现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读写能力,信息分辨、运用与处理能力的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运用所知识为所在社区解决面临的实践问题,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的学习领域。新课程结构调整的原则:综合性原则、均衡性原则、选择性原则。与其他学科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有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等特点。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转变观念,注重体验,师—师合作,有效指导。新课程要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结构,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完善和优化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