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七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      
[返回章节目录]

[7-3我国新课程的类型与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出现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进入中小学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是作为对活动课的继承者与超越者的面孔出现的。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其之所以能进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是适应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着很多缺陷。首先,它忽视了知识的整体性,把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它以整齐划一的方式出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第四,它过多依赖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五,它过于封闭,陈旧,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1、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统整了多学科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地运用多种知识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研究主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课程,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在目标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面向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依学生兴趣点的不同而有多种活动形式,在过程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结果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用学生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呈现,在结果上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建立学生个人活动的小档案,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独特的体验,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
    4、自主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地选择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所需要的教师、家长或社会的帮助。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主动性。教师和家长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不能起决定作用。
    5、合作性
    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但更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宽泛的,繁杂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里需要合作完成问题和项目,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共享资源和信息,共同体验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合作性是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的特点也是其重要的意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是为了帮助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设定的,并非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不是一定要以这四个领域分别进行,可以以整合的方式进行。
    (四)综合实施活动的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统筹规划,集中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属于校本课程,没有固定、统一的实施的模式与样本,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年间活动计划”、“学期活动计划”、“单元活动计划”,以便综合实践活动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转变观念,注重体验
    以往的教学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教师都非常注重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培养方式、生活存在的方式的角度出发,要求恢复学生们学习过程的体验性,重视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3、师—师合作,有效指导
    所谓“师—师合作”就是强调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教师团队集体的合作包含着横向与纵向两种基本形式,横向合作主要体现在学年内教师不同学科教师校内与校外人员的有机合作,纵向合作主要体现在不同学年间教师的有机合作。

    国内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的设计  郭元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