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八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返回章节目录]

[8-1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   
 
    课程内容组织的准则
    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提出的三个基本准则在40、50年代曾有过相当大的影响,至今仍常被一些课程专著所引述。它们是: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
    1、 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例如,在社会学科中,如果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社会学科方面的材料的技能是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在课程安排上,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这些技能,从而掌握这些技能。这意味着:要让学生在一段时间里连续操练同样的技能。同样,如果科学学科的一个目标是要掌握“能量”这个概念的意义,那么,重要的是在科学学科的各个部分中一遍又一遍地涉及这个概念。因此,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2、 顺序性
    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但又超越连续性。如果完全只是在同一水平上一遍又一遍的重现一个主要的课程要素,便不可能使学生在理解、技能、态度和其他某些因素方面有不断的发展。作为一个准则,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继内容要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即它强调的不是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处理每一后继的内容。
    3、 整合性
    整合性是指各种课程内容之间横向的联系。这些内容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例如,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固然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在社会学科、科学、生活中,如何有效的运用这些技能。培养这些技能,不是作为仅仅用于某一学科的孤立的行为,而是使它们逐渐成为学生全部能力的一部分,以便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去。相应地,在形成学生社会学科中的概念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如何使这些概念与其他学科领域正在进行的工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看法、技能和态度逐渐统一起来。
尽管泰勒的这三个基本准则至今仍具指导意义,但在课程编制的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课程内容组织的问题作较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