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八章 课程内容 [返回章节目录]

[学习引导]
本章简介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结点。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目标、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标是选择和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在本章,我们主要探讨这样几个问题: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及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
1、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对有关内容的重要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做出这种判断的标准往往是不同的。不同教育观念、不同背景的人,可能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判断。而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含义如何解释,直接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与组织方式。自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以来,对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的: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2、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先对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课程本身的组成部分来分析。目前,广泛同意的意见是课程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对学生和社会的假定所组成的框架;宗旨与目标;内容或学科内容及其选择、范围和顺序;执行的模式,例如,方法论和学习环境;评价。这五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将课程内容置于大的社会之中,它必然要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必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社会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会产生根本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最首要的是确定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动力及学习某种文化内容的潜力。社会——它确定培育和使用个人的方针——是选择最佳课程内容的第二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课程内容的选择即在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兼顾两者(杜威Dewey,1948)之间摇摆不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般要依照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将其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应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3、经过精心选择的大量的课程内容,还要以恰当的方式进行编排和组织,以适当方式呈现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使学习产生累积的效应,提高教学的效率。课程内容组织的准则有: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有: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的原则,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关于课程内容究竟是用逻辑顺序组织还是用心理顺序组织,现在几乎没有人会仍然固执一端,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统一;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则要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与改革。建国以来,我国经历了8次大的课程改革,课程内容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其中还存在着若干问题,成为制约课程目标实现的藩篱。在本章,通过对我国现有课程内容的反思,提出当前我国课程内容急待解决的问题。总的看来,我国课程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课程内容选择取向的偏颇,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课程内容缺乏弹性等。问题往往是改革的巨大的潜力。课程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使改革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目前,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过程中,我们着重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好课程的基础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选择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内容,进一步加强选择性,进一步特色化、个性化,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地区差异,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体现课程内容的民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