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
第八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返回章节目录]

[8-2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课程内容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从微观,还是从宏观,课程内容的选择都要受到若干种因素的制约。
所谓微观的角度,即从课程本身的组成部分来分析。目前,广泛同意的意见是课程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对学生和社会的假定所组成的框架;宗旨与目标;内容或学科内容及其选择、范围和顺序;执行的模式,例如,方法论和学习环境;评价。这五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赖的。这就类似于人体各系统(肌肉、呼吸、循环)之间的关系。某一系统(组成部分)的任何改变都影响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功能。为使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各部分之间必须很好的协调和配合。因此,课程内容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他四个组成部分的影响。
所谓宏观的角度,即将课程内容置于大的社会之中,它必然要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必然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其他学科领域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社会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会产生根本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最首要的是确定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动力及学习某种文化内容的潜力。社会——它确定培育和使用个人的方针——是选择最佳课程内容的第二指导思想。从历史上看,课程内容的选择即在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兼顾两者(杜威Dewey,1948)之间摇摆不定。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1、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选择经常脱离目标,可能是当前课程领域极其重大的问题。例如,课程目标虽然包括认知、技能、情意三大领域,但在内容选择过程中,却仅仅注重认知领域的有关内容,甚至仅注重零碎、片段的事实,忽视更重要的概念、原理与原则。
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的作用。内容选择必须依照目标,即有什么目标,便有什么内容,让目标和内容取得一致。以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阐述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不同的目标结构需要有不同的内容与其相适应。在选择和确定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如新的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应当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会、观察和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和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的内容。
2、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课程的一个基本的职能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需要、兴趣、身心发展特点等方面的研究。
学生的需要是课程内容选择时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对于需要,通常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指理想常模的某种概念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就这个意义来说,“需要”即是指“应该是什么”与“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另一种解释是“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必须使这些张力回复平衡。之所以强调学生的需要,是因为家庭和社区中的日常环境,通常都为学生提供了相当大一部分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没有必要重复校外已经充分提供的教育经验。学校应致力于学生目前以至未来发展中严重差距上。另外,由于需要,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考虑学生的兴趣,对于有效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一种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学习者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努力。一般说来,学习者只能学到他所做过的事情。倘若学校情境提供的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事情,那么,学习者就会主动参与其事,从而学会有效地应付这些情境。这一点早已经被认识到(杜威Deway,1913)。为指出这一点,泰勒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杜威的话:“当学习是被迫的、不是从学习者真正的兴趣出发时,有效的学习相对来讲是无效的”(泰勒,1973)。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也非常简明地陈述了以兴趣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的必要性:“学习者个人的兴趣不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标准,只是必要标准”(史密斯等Smith et al.,1975)。
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决定了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内容选择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信息和经验需要许多过程发挥作用,如感觉登记、选择性注意、加工速度,以及在环境的各个方面搜寻和利用信息的有效策略。而儿童在很多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与成人相比,儿童在感觉登记的性质和操作上要差些,因为成人在感觉登记时会采用一种序列编码的策略,把感觉登记的信息及时转移到短时记忆中,而儿童则没有运用这种策略。等等。这些研究都从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的容量、深度、广度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3、 社会发展需要
学生个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就必须要考虑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需求,使学生在未来的公民生活中能有所作为。
课程史上,有许多课程专家主张课程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而定。例如,塔巴(Taba)根据学校的社会功能、社会需要、知识和学科的性质,提出了六项课程选择的原则,其中位列一、二的是: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H.Taba: 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and practice,HBW.1962)。丹尼斯·劳顿也认为,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时要考虑“社会现实”,他提出的七项原则,其中(1)社会的效用:有些教材如自然科学、数学等将会给人们在复杂的工业技术社会里求得生存提供一个必要的基础。(2)社会责任感:有些教材如政治学、社会学等在任何民主社会里都具有激发人们的社会和政治自觉性的重要意义。(6)家长与社会的压力:家长与校外各种团体要求对课程内容有一些发言权。
4、 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正确性等。
内容的“重要性”,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相当大的说服力。但何谓“重要”呢?可由下面几项判断:(1)它是知识和文化中最基本的成分。(2)它是应用性和迁移力最大的成分。(3)它是属于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的成分。最基本的成分,也就是最核心的成分,缺乏这一成分,知识不成其为知识,文化不成其为文化,它们都丧失了本质,学习也缺乏意义。应用性和迁移力最大的成分,可以促使学习趋于省力,同时内容间的关系也容易阐明,学习效果更好。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是知识和文化进步的基石,有了它,事实、概念、原理、原则的发现和建立,才有可能。
内容的实用性,是指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用,也叫功用(utility),或者叫关联(relevancy)。但在考虑这一依据时,需要注意:(1)日常生活出现多的,不一定是重要的,出现少的,不见得没有用。(2)日常生活不见得是最理想的生活,内容选择如果以实用为唯一标准,可能只是维护这一不太理想的生活,对社会进步没有什么帮助。(3)实用的有立即与长期之分,不能仅仅考虑立即的实用性,不顾及长远发展的需要。
内容的正确性,可以由三个层面来判断。第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避免错误的事实、概念、原则、方法,这是最基本的。第二,课程内容必须反应尖端知识的发展,陈旧的内容应排除在课程之外。第三,人类的知识、文化、价值、理想,有许多不是截然属于对或是错的,课程选择就必须采取多元标准判断内容的正确性,将不同的现象呈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