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目录]

[教学目标]

[学习引导]

[知识体系结构图]

[练习、作业与思考题]

[学习资源]


第八章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返回章节目录]

 [8-4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反思与改革]
   问题——反思的必然结果
    经过多次改革,我国的课程内容在逐渐趋于完善。在各个学科中,都开始考虑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问题,考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选择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学生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在其他的学科中,我们欣喜的看到,都或明或暗的有这种趋向。但总的看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课程内容选择取向的偏颇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上,一般存在着三种典型的看法: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活动。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取向都各有利弊,无论单独选择哪一种认识,都不能正确全面地理解课程内容的内涵。在我国的课程发展历史中,一直比较倾向于“课程内容即教材”一说,即将课程内容看作是知识。直至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在教育界内还是在社会其他领域,课程内容都被作为知识来表述、诠释和理解的。这种认识取向上的单一,虽然曾经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且也是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主要的、根本的问题:单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强调学术而轻视实践,使课程与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导致学生对现实世界认识的割裂,学生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由于过分强调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使某些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置身于书本中,置身于一个理性的世界中,学生丝毫感觉不到所学内容对他们的生活和将来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不仅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很多学生毕业后缺乏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能力,甚至连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很差。如果不能升学,就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缺乏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也就是缺乏活力。这种状况,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相悖,也不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
    这是我国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问题,而且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强调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例如,义务教育生物教学大纲中大大增加了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自然实际的内容,以使学校所学能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社会生产服务。如,讲到光合作用时,同时讲农作物的合理密植;在讲到韧皮部时提出保护树皮(有些树皮可以入药);结合鱼类的生活介绍鱼类的养殖;讲到鸟类时宣传“爱鸟周”活动;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防止环境污染。在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方面,标准介绍了体育锻炼对骨、关节和肌肉的影响,饮酒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煤气中毒及其预防,青春期的卫生等知识。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中小学都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强调课程内容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他们除了在各个学科内贯穿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外,还开设有这类实用性课程,如生活技能,家庭经济,消费经济、实用经济课程等。
    我们强调面向生活,既要考虑学生周围日常生活环境和当前生活需要,又要从长远的角度致力于学生的视野,致力于学生生活质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调的提高。面向社会,既要考虑学生所处村落或社区的现状,实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又要致力于面向全国乃至世界。
    3、 课程内容的选择忽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
    教育的最本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也恰恰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最根本的目标。长期以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或者重视社会的需求,或者重视学科的发展,而惟独失去了对教育的主体——人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在以往的课程内容选择过程中,视学生为被动接受的群体,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视而不见,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肆意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使广大中小学生不堪重负。当然,我们提倡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要面向学生,考虑学生的需要,并不是要一味的迁就学生,迎合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负担越轻越好。而是既考虑学生当前的兴趣,又致力于培养学生长期的兴趣与志趣;既注意符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4、 课程内容缺乏弹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全国使用统一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千人一面,万人一书”,无论是对于地区、学校,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选择“学什么”的权利与自由,他们往往被迫学习不适合自身需要与发展的内容,这种情况尽管保证了所有人都能学到基本且必要的内容,但由于过于统一,使课程内容缺乏弹性,这就必然导致个性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