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的融文创作经历了数十年探索的道路,写出《日出》的1958年,是其创作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刘白羽写的几乎都是报告文学,依然保持着他40年代战地通讯明快热烈的作风,实际上是迅速及时反映社会变革的文艺通讯。在此之后,他转向抒情散文,从原来泥实于描述事实,转而抒写自己热烈的情怀。《红玛瑙集》中的《日出》、《青春的闪光》、《红玛瑙》、《长江三日》、《樱花漫记》等,是他抒情散文的代表作。他说:"经过从30年代到60年代漫长的散文创作道路,我还是爱美的,不过我已经有了新的审美观……"。这就是他散文思想的基本特色:格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表现在具体作品中,则是贯串着以革命意识审视一切的哲理思索。《长江三日》以浓艳的画笔,绘制了一幅五彩缤纷的长江的画廊,记述了"江津"号轮船冲破惊涛骇浪、绕过暗雄险礁的三天历程。作者随物赋形展开了壮美的联想,把江轮的航程与革命的时代、生活联系起来,自始至终附丽着"曙光就在前面"的思考。于是"江津"号轮船及其航程,便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如作者所说:"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吗?"《红玛瑙》中,作者提出了从延安起步的革命者应永葆战斗青春的命题。《青春的闪光》、《灯火》等许多散文,大体上都有这样的哲理思索的模式:借助于光明、壮美、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意义的事物--旭日、灯火、大江、大海、江轮、长城、向日葵等,展开今与昔、血与火的联想和铺陈,在浮想联翻中间包容着50、60年代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