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十七年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需要发扬民主,纠正“左”倾思想的影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向文艺界、科学界人士,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对这一方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其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这一具体内容不是抽象的、无原则的,它是在全国人民政治思想上的一致性大大加强的情况下提出的,其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丰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出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摆脱教条,冲破禁区,大胆探索的新气象。秦兆阳(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钱谷融的《论“文学是入学”》、巴人的《论人情》、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等文章,联系理论和创作实际,对文艺与生活、服务对象与描写对象、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文艺工作的领导与尊重文艺的规律、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歌颂与暴露,以及对人物塑造、题材、手法、风格多样化等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表现出积极的探索精神。在文学创作上,初步显露了百花齐放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