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十七年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

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城,开始于1957年6月。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这场斗争,先后把冯雪峰、丁玲、陈企霞、艾青、吴祖光、钟惦夬等一批老作家,把王蒙、刘绍棠、从维熙、方之、公刘、邵燕祥、流沙河等文坛新秀,以及一大批文艺工作者,打成“右派分子”,展开批判斗争。把贯彻“双百”方针而出现的一些作品和文艺观点,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理论纲领”。《文艺报》甚至在1958年第2期特辟“再批判”专栏,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编者按语,重新发表王实味、丁玲、萧军、罗烽、艾青等写于延安时期的《野百合花》、《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论同志之“爱”与“耐”》、《还是杂文的时代》等作品,进行再批判,以追溯所谓“右”的、“修正主义”的历史根源。与此同时,文艺组织、文艺刊物也遭受重创。1958年2月28日,周扬在《人民日报》发表《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对文艺界的反右斗争作了总结。这场斗争,显然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展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使他们含冤受屈,造成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