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十七年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潮

文艺政策的调整

     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艺界也开始实行文艺政策的调整,甄别平反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作家作品等。1961年第3期《文艺报》发表了《题材问题》的专论,指出对于近来一个时期题材问题上的片面化、狭隘化的倾向,不能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齐放,必须广开文路,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问题上的清规戒律。因为“题材本身,并不是判断一部作品价值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条件,更不是唯一的条件”,“作家、艺术家在选择题材上,完全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同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即“新侨会议”),与此同时,全国故事片创作座谈会也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酌讲话》,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着重论述了发扬艺术民主、尊重文艺规律、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等问题。不久.中央根据这个讲话精神.制订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集中体现了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的精神.在创作与评论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与文艺领导工作方面,提出了合乎文艺规律的主张。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思来到会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评价与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陈毅也到会讲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三年因难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很高的评价,强调要尊重作家的民主权利,加强文艺界的团结。他还特别指出,经过13年的改造、考验,“应该取消'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同年5月23日,为纪念《讲话》发表20周年,《人民口报》发表《为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社论。根据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社论指出文艺的服务对象,应由为工农兵服务,扩展到“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全体人民服务”。同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着重研讨文艺创作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邵荃麟针对前几年文艺创作中“左”的倾向,指出人物描写应该多样化,强调描写英雄人物是应该的,但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文艺的主要教育对象是中间人物,因此还要重视写好中间状态的人物。这一论点后来被说成是主张用写“中间人物”来反对写英雄人物。“文化大革命”中,因受被诬为“黑八论”之一的“中间人物论”的牵连,邵荃麟被迫害致死。60年代初期,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还体现在为曾经受到错误批判的剧作家海默平反,重新肯定曾遭错误批判的《洞箫横吹》、《同甘共苦》、《布谷鸟又叫了》等作品。这些举措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艺术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