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十七年小说 >> 第三节

第三节 李准 茹志娟

    新中国成立后表现农村生活的新进作家中,一度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是李准。李准,原姓木华梨,蒙族,1928年生于河南孟津县。从小生活在农村,参加过农业劳动,当过学徒、职员、教师。1952年开始写作。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后,李准创作的《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上发表,因其率先在文艺创作中正面提出了土改后农村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形象化地宣传了"资本主义退路行不通"的理念,受到中央党报的注意。1954年1月26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这篇小说并加"编者按",予以肯定。此后被全国数十家报刊相继转载,并改编为各种通俗文艺形式广泛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作者亦因之在文坛崭露头角。作者创作的主体性也就集中体现在努力体会党的意图并寻找形象进行间接地表现的范围。李准有短篇小说选集《不能走那条路》、《两匹瘦马》、《芦花放白的时候》、《夜走骆驼岭》、《车轮的辙印》及中短篇小说代表作选集《李双双小传》等。

    李准早期小说创作中所揭示的问题,有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基础。《不能走那条路》中强调走合作化道路的主旨,基于农民获得土地后贫富差异重新出现的实情;《冰消雪化》、《冬天的故事》涉及了农业社之间或社内社员利益上的矛盾,触及了农村经济生活中个人、集体利益上的基本矛盾;《没有拉满的弓》中社长独断专行导致冬季农业副业生产失败的故事,则从正面提出了农业社民主建设的重大课题。作者往往团于政治化的定性推衍,如《不能走那条路》中将贫富差异的出现和《冰消雪化》中将劳四地六与劳六地四的分配形式的分歧简单归结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未能从历史的联系中深入开掘人物的精神世界,亦不能专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就因此受到局限。
    1957年前后.在"写真实"、"干预生活"理论的倡导下,李准发表了短篇小说《灰色的帆篷》、《芦花放白的时候》。前者是对于无自己主见的文化官僚的讽刺,后者则从道德层面鞭挞了遗弃农村妻子的喜新厌旧的干部。这两篇小说不回避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干预生活的色彩,在"反右"后作者的创作中.不再出现。
    1958年后,作者努力写作符合当时思想、政治倾向的作品。《"0"的故事》虚构了"革命"的"进步"的干部以每亩单产5000斤的产量战胜了每亩单产500斤的保守农民的情节;《夜走骆驼岭》赞颂了为争夺早送公粮名次而不惜劳民的主人公;《耕云记》则建构了一个刚脱盲的村姑只经过3个月速成训练就准确预报天气的故事。
    为作者赢得广泛声誊的《李双双小传》(1960)虽然其背景是大办农村食堂,其主题也在于歌颂"三面红旗",与当时的政治相联系,但作者多少挣脱了写事件、写具体政策的模式,致力于人物性格塑造。小说人物刻画细腻,性格鲜明,在夫妻关系的线索中,以一系列生动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而喜旺的性格既是夫妻矛盾构成不可缺少的,又是双双性格的衬托和对照。小说前半部分"笔墨简练而又精神饱满地表现了解放后李双双在家庭中和社会中地位的变化","并从此变化中刻画了双双的形象和性格"。作品的语言富于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李准小说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老一辈落后一点的农民和农村新人。老一代的农民形象具有较高认识价值。宋老定(《不能走那条路》)、董守贵(《白杨树》)、孙喜旺(《李双双小传》)作为一个形象系列,虽然在具体的作品中被用来阐明特定的主题,但是由于作者对于农村生活的熟悉,仍然真实地反映了传统中国农民经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变为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生产方式时的精神冲突历程,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以犁、锹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方式相适应,故而大大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宋老定对于土地的深深眷恋、置业的热情,他的节俭、勤劳、善良的美德正是农民对于特定生产方式的历史反应。宋老定这样的农民在参加互助组时就必然像董守贵一样地说:"为啥耍跟他们互助?咱吃迷药了?咱现在,'人强马壮',限他们'糊涂'啥?"到了人民公社这样一大二公的生产方式中,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折,孙喜旺就代表了农民典型的精神特征:明哲保身,一切由他人操心、支配,这正是对于盲目革新生产方式的一种无意识的抗议。

相关链接
作家李准
...赏析 新人新作 新书上架 长篇连载 中国西部文化网>>西部作家>>作家档案>>作家李准 作家李准 来源:中国作家网 时间:2003-11-10 李准男,蒙族,1928年5月17日生于河南孟津,在本地读小学,1943年因河南... www.wmcn.com/writer/zj.jsp?zid=2003110816445334667 33K 2004-10-6 - 百度快照 www.wmcn.com 上的更多结果
李准:K-L:更多作家(按拼音排列):文艺小说:小说...
...作家(按拼音排列) > K-L > 李准 登录网站 修改 删除 当前分类有 1 个网站 普通型网站 李准作品集 - 当代作家 关于脉维搜索 服务指南 诚征英才服务条款 隐私声明 网上出口 诚信通服务 网上广告 脉维...
www.globem.com/dir/literature/classes/novels/li ... 5K 2004-6-2 - 百度快照

    茹志鹃(1925-1998).生于上海。两岁时丧母失父,随祖母辗转于上海、杭州,祖母死后曾一度入孤儿院。 40年代初随兄参加新四军。长期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1957年从南京部队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刊》编辑。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最早以《百合花》的"清新、俊逸"风格受到茅盾称赞。

   茹志鹃清新俊逸的风格由一系列因素决定。
    茹志鹃青少年时代长期无家可归、无人可依靠的特殊经历,使她到部队后产生了"有了家"的强烈感受。因此她总是以非常热情的、信赖的、毫无异议的、单纯的这么一双跟睛去看待生活"②。这一视角意味着作家面对生活时不可能保持有警醒的心态,决定了茹志鹃50年代、60年代小说创作的基调。
    茹志鹃的取材和切人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作家50年代、60年代的短篇小说,和许多作家一样,主要反映解放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活,但是在反映战争年代的《关大妈》、《百合花》、《澄河边上》、《三走严庄》等作品中,无一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她总是以战争作为背景.着力于揭示战士和群众的美丽的心灵;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年代的生活的作品如《春暖时节》、《如愿》、《静静的产院》等,作者亦不从正面写阶级斗争或生产竞赛,而往往在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同事之间,以人物的思想性格差异构成冲突,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表现时代和人的精神变化。

 

     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菊花"、"百合花被子"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
    茹志鹃的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她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而至于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串始终,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相对于50年代、切年代小说创作中普遍写事件跟政策的呆板粘滞,茹志鹃的作品无疑为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俊逸之风。

   然而时代的局限在茹志鹃的作品中也明显存在。比如《静静的产院》中,潘奶奶的捉癞蛤蟆煮了喂鸡的竞赛,生产队用芦席挡住吹向棉田的大风的情节(杜书记说"大风想吹掉我们的锦铃,我们决不答应"),学过一个月接生法的谭婶婶不向医院求助而自己动手作难产手术的"革命精神"(谭婶婶做手术时"耳畔只听见杜书记那坚决响亮的声音"!)都透出那个年代不顾客观规律的弊端。进入新时期,茹志鹃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等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对于"大跃进"有所反思,在写法上引入了现代小说的某些技巧.一度引起文坛关注。


 

相关链接:
大排档天下 ruzhijuan 茹志鹃
...小说>更多作家(按拼音排列)>Q-R>茹志鹃 关键词: 实用查询工具 网站登录 全站导航 搜索排行榜 相关网站共 7 个 更多网站 百合花 -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 - 茹志鹃 剪辑错了的故事 - 茹志鹃 静静的... zhao369.com/dir/literature/classes/novels/liter ... 8K 2004-10-11 - 百度快照
zhao369.com 上的更多结果
茹志鹃:Q-R:更多作家(按拼音排列):文艺小说:...
... > 文学 > 文学类别 > 小说 > 文艺小说 > 更多作家(按拼音排列) > Q-R > 茹志鹃 登录网站 修改 删除 当前分类有 3 个网站 普通型网站 静静的产院 - 当代作家茹志鹃的作品 静静的产院 - 当代作家茹志鹃的...
www.globem.com/dir/literature/classes/novels/li ... 6K 2004-6-2 - 百度快照
www.globem.com 上的更多结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