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新时期诗歌 >> 第一章
第一章"归来"诗人群
    70年代末逐步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诗歌主题从大悲大喜的歌颂、怀念和控诉,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最初在诗坛上主要还是50年代、60年代活跃的诗人,贺敬之、严辰、李瑛、邹荻帆、严阵、顾工、雁翼都曾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他们的诗基本上是50年代、60年代诗的延续,只是诗中的政治内容、政治观点有了变化。随着一批批冤、假、错案的平反,诗坛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归来"诗人群。他们包括"七月"派诗人鲁黎、绿原、牛汉、曾卓、冀方、卢甸、彭燕郊、罗洛等,在"反右派"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公木、吕剑、唐祈、唐湜、苏金伞、公刘、邵燕祥、流沙河、胡昭、梁南、昌耀、孙静轩……,也包括于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归来"的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与艺术的个性化方面,为诗歌发展作出了探索。众多的归来诗人都自觉地参与了反思主题的抒唱:"真理是人民的共同财富,/就像太阳,谁也不能垄断";"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我为何不能沉思这段历史?"归来的诗人,或在有关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中,凝聚历史的沧桑,或从自我与历史的寻觅中进入反思,从而带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艾青的《鱼化石》、梁南的《归来的时刻》、白桦的《春节晚会的即兴诗》、曾卓的《悬崖边的树》、公刘的《沉思》等作品,都有沉思历史的主题表现。
    "归来"诗人群又特别关心社会问题,重视诗的社会干预作用。在诗与现实关系的调整上,在对时代情绪和社会矛盾的感受思考上,诗人们以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理性思辨精神,作深刻的社会探求。像艾青的《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骆耕野的《不满》,张学梦的《现代化和我们自己》,李发模的《呼声》,刘祖慈的《为高举的和不举的手臂歌唱》,熊召政的《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曲有源的《关于人党动机》,边国政的《对一座大山的询问》,林希的《无名河》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艾青

    1978年4月3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艾青的抒情短诗《红旗》,艾青正式宣告从沉默中归来。艾青归来后以火山爆发般的激情在短短几年里创作了200多首诗歌,出版了《归来的歌》(1980)、《彩色的诗》(1980)、《雪莲》(1983)等诗集,艾青进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与他过去的作品有着明显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在他的全部创作历程中,穿着一个基本的主题,即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长诗《在浪尖上》,通过对天安门事件的警句性概括,表达了"诗人要对当代提出的尖锐问题与人民一同思考和人民一起回答"这一坚定的诗学信念,标示归来的艾青首先依然是一个政治诗人的形象。20余年的"流放"生涯,并未减却诗人饱满的政治激情。试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上,从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宏观视角展开对特定时代政治现实的思考,这是艾青新时期诗歌主题的重要特征。写于1979年的长诗《光的赞歌》,以磅礴的气势、深邃的哲理和精美的意象,纵览了人类历史发展和宇宙自然演变过程中光明与黑暗、民主与专制、科学与愚昧、真理与谬误的大搏斗,表达了对光明的执著追求和对人类理想未来的坚定信念。"即使我们是一枝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长诗以光为核心意象,以光的自然属性和品质为抒情线索,通过想象招待的主题逐步从对光的描述中上升为人类永恒性理想追求的哲学层次。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以古罗马大斗技场的兴衰概括几千年历史教训和发展规律:强权统治必将为人民摧毁,"把那些拿别人生命作赌的人钉死在耻辱柱上"。诗虽取材于西方历史陈迹,却包含了诗人对于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艾青这种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小反观现实、揭示真理的参与意识赋予他的诗歌以深沉的历史感和博大维浑的思想境界。
    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这是艾青归来后诗歌在取材和抒写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鱼化石》从一条鱼异变为化石的具象描述中建构了一个悲剧性的诗学主题。由于一场突然的灾难,自由的生命瞬间消失,多少亿年后它被发现时"依然栩栩如生","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这个具象的展开不仅仅是诗人个体命运的自我观照,更是对一个灾难时代生命沉埋的悲剧概括。在《盆景》中,诗人从"柔可绕指"的现象中把握了一种畸形残损的本质:"其实它们都是不幸的产物/早已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在各式各样的花盆里/受尽了压制和委屈/生长的每个过程/都有铁丝的缠绕和刀剪的折磨", "像一群饱经战火的伤兵/支撑着一个个残废的生命"。盆景艺术历凝结的生命扭曲的悲剧渗透了诗人的人生体悟。
    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这是艾青归来后诗歌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这既保持了他50年代就形成的总体风格,又有了新的追求。即"嫌弃了雕琢、藻饰和繁复技巧的运用,避免感情宣泄式的暴露,而追求外在形态上质朴、单纯与思想感情内涵深度的结合"。如《镜子》一诗,从司空见惯的镜子这一意象的物理特征来展开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对立。"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庸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会有人服不得把它打碎"。诗的思想内蕴浓缩在镜子讲真话这一聚焦点上,使得简单的形式具有了哲理意味。此外像《鱼化石》、《互相被发现〉、《神秘果》、《芦苇》、《蛇》、《伞》、《海》、《眼睛》等短诗都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艾青新时期还创作了一些域外题材的诗,延续和发展了他过去形成的国际抒情诗的传统,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赞誉。这类作品大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章,也有一些包含深沉哲思之作,表现了诗人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关注和歌唱。

    二、雷抒雁

    发表在1979年的《小草在歌唱》,是雷抒雁的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诗人以生长在烈士就义刑场上的"小草"这一形象贯穿全诗,从人民群众这一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四人帮"杀害张志新事件,抒发人民群众郁积于心中的悲愤和表达人民对烈士的敬仰。诗人在诗中还坦诚地揭示了自己从受骗到觉醒的心灵历程,通过真诚严厉的自我谴责来烘托烈士的祟高形象,表达了一代人觉醒后的反思和忏悔。这就使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了新的追求,在当时产生了比其他诗更强烈的社会反响。沿着《小草在歌唱》的创作路线,雷抒雁写了一批政治抒情诗,如献给张闻天的《信仰》,记叙华山救险事迹的《群山的雕像》,追悼中年知识分子的《炼石》等。但这些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没有新的突破,取材明显的"时效性"也给作品带来了局限。雷抒雁另有一批哲理小诗。这些诗沿袭20年代初期小诗创作路数,或落笔抽象命题,予以形象阐释,如《生活》、《爱情》等;或取材自然景物,从具象到抽象,如《红叶》、《雨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