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新时期诗歌
第一章"归来"诗人群
70年代末逐步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诗歌主题从大悲大喜的歌颂、怀念和控诉,转向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与思考。最初在诗坛上主要还是50年代、60年代活跃的诗人,贺敬之、严辰、李瑛、邹荻帆、严阵、顾工、雁翼都曾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作品,他们的诗基本上是50年代、60年代诗的延续,只是诗中的政治内容、政治观点有了变化。
第二章 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杨炼、芒克、方台、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迅即成为一段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第三章 "第三代诗人"
80年代中期以后,诗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一批更为年轻的"第三代诗人"在全国各地以民间群落形式自办期刊诗报,以各种五花八门的名称来标示自我概括的艺术主张,汇成了一段朦胧诗后新诗潮,并造就了一次新的断裂和"美丽的混乱"。

 

第四章 90年代诗歌

90年代是新诗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重新寻找出路的时代。由于外在生存环境的巨变和诗歌艺术对于新变的渴求,新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多元是这一时期新诗创作的基本风貌。但是,也正是由于诗歌艺术选择助多种可控性,人们对既有的诗歌艺术经验提出了怀疑,这就使新诗的艺术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零乱而缺乏焦点的局面。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90年代新诗创作上的收获并不丰硕,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成功与失败并举,经验与教训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