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他以创造阶段教学法闻名世界。 赫尔巴特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也广泛接触各种新思想。14岁时,他写了一篇充满反封建意识的论文《人类的自由》。大学毕业后,他像当时许多文人一样,在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在指导孩子读书过程中,渐渐对教育产生了兴趣,还带领学生访问了当时已负盛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806年,他写了《普通教育学》,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赫尔巴特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他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完整的结构,要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他明确提出了“四阶段教学法”。后来,赫尔巴特的学生席勒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阶段教学法,形成了“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五步教学法。这种方法一直被认为是传统教学的标准模式,它强调了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中心”)的作用。 赫尔巴特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反映了近代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不合时宜了。 在哲学上,认为宇宙由无数绝对的、不可认识的“实在”(精神实体)所构成。“实在”间不同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构成宇宙可变性的外形,造成人们对宇宙变化的错觉、幻觉。在伦理学即“实践哲学”上,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美、善意、法律和正义。在心理学上,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观念出现、结合和消失的科学;发展“意识阈”学说,提出“下意识”看法;提出统觉是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认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训练。提出用威吓、监督、命令和禁止、惩罚等管理方法,约束儿童“不驯服的烈性”,养成守秩序的精神,为教学和道德训练创造必要条件。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性;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学科形成儿童各种活动观念,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和相应的“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四种心理状况。认为训练的任务是养成善良的品格和对上帝的感情,强调德育与宗教教育相结合。后来其门徒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清末民初传入中国,对中小学教学有一定影响。 赫尔巴特学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欧美,形成传统教育学派,主要教育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心理学教科书》(1816)、《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和《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