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调节与控制艺术
研究和应用教学艺术,不能忽视课堂教学的调节与控制艺术。一堂好课,不仅表现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的精心设计上,而且表现在教师高超的课堂调节与控制才能上。讲解例题时,若出现多数学生不屑一顾的现象,则往往是例题难度不大,解法平平,要尽快制造新的"悬念"。课堂提问时,若出现全班学生不敢正视教师的情况,则可能问题不明或难度太大,需要重新表述并适当启发。讲授内容时,若学生眉头紧锁、目光愣怔,则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甚理解,思维跟不上,教师应适当放慢速度并运用形象的语言、动作和板书使之通俗、明白。若听课时,学生均全神贯注,教室里没有"杂音",则说明教师的讲解吸引了学生,正在"兴头"上,教师应抓住时机锦上添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控。 一、数学课堂的调节艺术 教学调节是指教师驾驭学生和学习活动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气氛的教学管理艺术。它以集中和协调学生的注意为目的,通过对学生外显行为的判断,准确地透视他们的学习心态,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作出相应调整,以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调谐"的艺术 正是因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能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因此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调谐"技艺,即在教学过程中,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信息的接受量,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相等,从而达到"谐振"目的。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外显行为作出判断,准确地透视他们的学习心态。学生的外显行为一般包括语言、姿态、表情、眼神、手势等。当学生感知、理解比较顺畅甚至心领神会时,不仅可在其赞同、肯定的语言上得到印证,还可在语言以外的其它信号上流露出来,表现出满足、欢欣、激动的神情。学生的反馈信号实质上是学生知、情、意的外显,由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各种外显反馈信号所负载的信息量从整体上进行测度。 ●"调速"的艺术 教学节奏的调速具有艺术性。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均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剌激。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呢?有人提出最理想的效果就是"快节奏加慢镜头"。"快节奏"就是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严格要求、课后的作业限时等都是施行快节奏的基本环节。"慢镜头"就是在教学关键上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其基本形式有时、重复、追问、暂停,让学生画个草图看看,列个式子算算,举个例子试试等等。在解题思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加多路的沟通等活生生的思考情况。通过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引导学生时续、时急、时缓,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地渗进学生的心田。 ●"调味"的艺术 学生最厌烦枯燥乏味的课,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在保证教学科学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追求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教学过程中,注意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领悟和掌握知识,防止思维桎梏,激起思维涟漪。首先,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诱趣,防止哗众取宠。其次,要注意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过程,通过竞赛、游戏、质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特别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质疑兴趣,每节课结束前应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从小养成敢疑、善疑的良好习惯。再次,要注意寓趣于教学过程始终,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愉悦地投入学习。 ●"调温"的艺术 就像人生活在最适室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样,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就应学会自觉地"调温气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加温或聚热,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情绪高涨地学习。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学课堂的控制艺术 教学控制艺术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象、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设计并调节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保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正确方向上。 ●控制教学坡度的艺术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多变过程,是把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教学时要善于引导迁移,巧设坡度,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尤其在教学难度较大的内容时,要及时补充中间的过渡题、过渡步骤,以突出关键,从而削减坡度,降低难度,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顺利进行。要控制好教学的坡度,必须做到:(1)把握教材纵横的内在联系,理解每单元、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2)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面向大多数学生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坡度,设计教学层次,选择最佳教法。(3)从教材知识结构上,思想上做好"搭桥","铺路"和"垫坡"工作,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把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沟通起来。这样,教学的"坡度"得当,就能实现既不让学生"坐着吞桃子",也不叫学生"跳起来摘月亮",而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控制教学密度的艺术 所谓教学密度,实际是指课堂教学中安排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的容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密度,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课堂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密度,但密度过大,节奏太快,学生思维跟不上,食而不化,所学知识接受不了;密度太小,节奏太慢往往浪费时间,不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生气。因而应把握好课堂密度,对课堂教学节奏的张驰,强弱,快慢事先应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密度",不仅指数量的要求,而且包括了质量的要求。要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每一分钟的作用,把时间用在刀口上,把功夫下到关键处。从复习旧课到引入新课,从提问到板书,从巩固练习到课外作业,都要抓住主要矛盾,讲求最佳效益。 ●控制教学深度的艺术 所谓教学深度实际就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要达到的程度,就是指每节课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这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要控制并掌握好教学深度,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符合大纲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课堂上的各项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将本节课所教内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准确地寻找出来,确定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不必拓展深化的就没有加以引伸的必要,否则就超越了大纲要求,加重学生负担,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