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简介(1992年)
1992年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 简介 1986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同年7月开始实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即着手拟订课程计划试行草案,随后相继起草了各科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起草到定稿,历时近6年,中间曾多次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的专家、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征求意见,并几经修改,1992年5月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大纲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日制城乡小学试行。"义务教育大纲"是遵照《义务教育法》,在"1986年大纲"的基础上,吸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而制定的.它?quot;1986年大纲"有较大的改进,有如下的主要特点: (1)明确了小学数学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义务教育是对适龄儿童和少年进行的普及教育,它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打基础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数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义务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数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义务教育大纲"中又明确地提出了小学数学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指明了小学数学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小学数学要全面完成的教学任务。 (2)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全面,力求体现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而规定的。"义务教育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第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义务教育大纲"就教学目的的各个方面又提出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比过去的大纲都明确而具体。比如,计算能力;该大纲根据不同的计算内容,提出了要达到的不同程度和要求。又如,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该大纲中提出:就是要"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3)教学内容的确定,体现了基础性,适当降低了难点。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确定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性这个特点。既要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要: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这个原则,"义务教育大纲"在"1986年大纲"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总的趋势是基础知识的面要稍宽一些,难度适当降低一些。这是"义务教育大纲"的一个很大的特点。适当降低难度,在"义务教育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例如,计算方面适当减少了大数目笔算的位数和四则混合运算的步数,删去了繁分数。几何初步知识部分,删去了扇形面积的计算,降低求积计算的繁难程度。应用题部分,限定了解答应用题的步数,整数、小数应用题最多不超过四步;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一、二步计算为主,最多不超过三步;三步应用题只限于比较容易的。 (4)各年级教学要求具体适当,便于教师掌握。 各年级的教学要求,"义务教育大纲"中是分条写出的,既有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有关能力的要求,也有思想教育和意志、习惯的要求。这些要求比过去大纲写得具体适当,便于教师对照实施。为了反映教学要求的层次,"义务教育大纲"规定了分年级教学要求中的用语,把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quot;四个层次,把有关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并在附录中对用语的含义加以说明。这样就更便于教师理解,便于在教学中贯彻落实,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 (5)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灵活性,适应"一纲多本"的需要。 我国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各地的文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只靠一种课本"一统天下",很难适应各个地区的需要。因此,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采用"一纲多本"的方针,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地可以根据大纲,编出适应各种层次需要的各种风格的多种课本。这些课本只要经过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就能在全国正式使用。 为此,"义务教育大纲"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写法。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不分学期,而是按照知识归类编排,一般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和"应用题"等。每一部分只写出了要教学的知识点,它不完全是教材的编写顺序,而且允许在年级间做适当的调整、变动。取消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授课时数,只规定了一学年的授课总时数,并留有机动时间。 另外,大纲中把乘除计算的简单估算,三角形内角和、组合图形、球和球的半径、直径的认识,整数、小数四步应用题(只限比较容易的)等作为选学内容。使用珠算较多的地区,除规定要学习的加法和减法,也可以多学一些珠算。增加了教学内容的弹性。 (6)针对当前教学的实际,提出了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义务教育大纲"总结了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前三条就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第四条提出要处理好共同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实行义务教育,共同的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能过高,以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在"改革考试方法"一条中,明确提出"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改革教学方法,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研究教学规律。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把"有效地组织练习和复习"单独写了一条,作为第六条,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大纲中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最后一条是"改进成绩的考查和评定",大纲中明确指出:"成绩的考查和评定要以本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并提出"考查的方式,除了笔试以外,要适当注意口试和实际操作",以解决考试中只注重考查知识,而忽视适当考查能力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