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简介(1978年)
十年"文革"期间,学校教育惨遭破坏,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被废弃了,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立即开始整顿教育,着重抓教材建设工作。1977年8月,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一定要把教育办好。要重视中小学。""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1977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教学计划座谈会,讨论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78年1月公布试行。新计划正式规定小学学制为五年,把原"小学算术"定名为"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应该加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小学起就要注意反映现代数学观点,要注意提高程度。"同时,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于1978年2月正式公布。 "1978年大纲"是在"1963年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总结了国内、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制订的,在探索中国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道路上更前进了一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算术"改为"小学数学"。 "1978年大纲"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更新,除精选传统算术内容外,适当增加了代数初步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并渗透了现代数学思想."算术"这个名称已不能包括这些内容,所以改为"小学数学"比较确切。这是建国以来,也是我国算术教学史上第一个把"小学算术"称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 (2)更新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比较稳妥,切合实际。 更新教学内容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须的;二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这就是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在这方面国内国外都有过深刻的教训,如国内在1960年前后"教育大革命"中的高要求,国外在60年代"新数学运动"中的高要求,都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1978年大纲"在更新教学内容时采用了:精选,增加,渗透的处理方法。 ①精选了传统的算术内容。传统的算术内容,大部分仍然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应当保留,而且要保证学好。需要删改的是对今后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意义不大的内容,如过繁的四则计算、繁难的应用题、繁杂的复名数化聚等。传统的算术内容仍占全部教学内容的95%左右。 ②适当增加了代数、几何初步知识内容。增加的内容有:简易方程,用方程解应用题;简单的正负数四则计算;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增加对称、对顶角、三角形内角和以及扇形等有关知识。增加的教学内容约占全部的5%左右。 ③适当渗透了一些现代数学的最新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集合、对应、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这样做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某些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进一步学习数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渗透的办法主要是通过直观而不是引进许多数学术语。 实践证明,这样处理的方法是比较好的,既提高了程度,又切实可行,避免了走国外"新数学运动"的弯路。"1978年大纲"在这方面是有贡献的. (3)大纲所提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全面,这是对"1963年大纲"的又一发展。 "1978年大纲"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三方面目的: 第一是关于基础知识方面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最基础知识。 第二是培养基本能力方面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指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是思想教育方面的:小学数学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指明,思想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 以上从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方面提出目的、要求,比较明确全面,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4)正确处理口算、笔算和珠算三者之间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978年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这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都是十分必要的。" 在三算关系上,也明确提出:笔算是重点,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时,再学习珠算。这比"1963年大纲"又前进了一步。根据"1963年大纲"的做法,把整数四则计算分成四个阶段:二十以内、百以内、万以内、多位数小数、分数各划分成两个阶段。 ( 5)把基础知识教学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 "1978年大纲"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要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要经常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这种把知识教学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的提法,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6)渗透现代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教学现代化的要求。 这是"1978年大纲"一个重要的特点。大纲规定,通过直观,使学生尽早接触集合、函数、统计等一些现代数学的思想。如集合思想从一年级认数起就开始渗透,以后,在认数、认识几何图形以及数的整除等内容中,陆续渗透"子集"、"交集"等思想。函数思想也从低年级起就注意渗透,高年级讲比例时继续加强。在百分数和统计图表等内容中,注意使学生接触一些初步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