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简介(1963年)
1958年开始,随着我国"教育大革命"的深入开展,引起了学科改革。1960年,正式提出"教学必须改革",要求按照"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制,适当增加劳动"的原则进行改革。各地教师纷纷组织起来,编写革新教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但是,受了当时"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在具体要求上偏高、偏急,过高估计了儿童的接受能力,中学教材下放太多。教育部根据各地教学改革实验情况,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手制订新的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 1961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在此基础上,1963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并从秋季开始,供应据新大纲编写的第一册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指导书。 "1963年大纲"是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订的,不仅在教材内容,而且在体系安排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它具有中国特点,使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在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63年大纲"的主要特点有: (1)规定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算术和珠算的基础知识;第二,培养学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计算的能力,正确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第三,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空间观念。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 (2)"1963年大纲"所规定的程度比较恰当。 1952年和1956年两个教学大纲,由于生搬硬套当时苏联的小学大纲,把苏联小学四年的教学内容拉长到五年或六年,致使我国小学算术程度下降。1958年以后的"教育大革命"中,因受"大跃进"高指标的影响,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把程度提得太高。"1963年大纲"接受了这两方面的教训,根据当时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比较恰当的程度。把原来初中一年级学的算术下放到小学,这样六年学完原来七年的内容,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同国外相比,当时学完算术主要内容,苏联用五年半,日本和民主德国用六年,所以,从国外和我们自己实践的情况来看,"1963年大纲"所规定的程度是比较恰当的。 (3)教材选择基本的数学知识作为主要内容。 适当增加了在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上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例如记帐的知识、统计图表的知识以及几何形体的知识。同时,还注意与高一级学校数学课程的衔接,并注意反映我国在数学上的成就和数学教学上的优良传统。 (4)整数四则计算由原来的七个循环改为四个阶段。 原来七个循环编排是按照外国人的计数特点,他们数级币有"千"级没有"万"级,"一万"只能写作"十千"。"1963年大纲"既考虑到适应儿童认识数目宜于逐步扩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又结合我国计数的特点,突出万级、亿级,把整数四则计算分成四个阶段:二十以内、百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为建立中国化的整数教材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5)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原则。 教材编排的体系,根据数形结合的原则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注意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式各自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大纲中指出:"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宜于逐步培养。因此,几何形体的初步知识,应该结合着数的计算适当分散地来讲授,不宜过于集中。 (6)正确处理了口算与笔算的关系。 1952年和1956年两个教学大纲,把口算与笔算割裂开来,先用两年多时间集中学口算,以后再学笔算。"1963年大纲"把口算与笔算结合起来编排。大纲中明确指出笔算和口算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在计算的时候,笔算和口算往往结合着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口算可以为学习笔算作准备,而另外一些口算,在学过笔算以后讲授就容易掌握。因此,笔算和口算应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果把笔算和口算截然分开,先用过多的时间集中学习口算,相对地减少了学习笔算的时间,到学习笔算时,又不注意口算的巩固和提高,这对于培养学生笔算和口算的能力,都是不利的。总之,"1963年大纲"比较切合中国实际,并开始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小学算术教学体系.它对当时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这个大纲仅执行了1年时间,还没有来得及总结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1963年大纲"作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产物"而受到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