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强调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算理,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尝试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思维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导入上创新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今天创造性地教,就有可能帮助学生明天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数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思维创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教学中,我觉得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相同加数”和“个数”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是星期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穿了校服,现在我请×××同学起立,有谁和他穿了相同的衣服,板书(相同),老师请这些同学都站起来,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人?板书(个数)。接着,我让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谁与谁相同,有几个?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些卡片,即书上练习五的第2题,请同学们找一找,在这些算式中,有没有相同的数,有几个?2+2+2+2+2 4+4+45+5+5+5学生回答后,教师依次板书(相同的数,加数和个数),并小结: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相同的加数和个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这些有关的知识。实践证明,这样的导入新课,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二、重视书本例题教学,在新授上创新我们都知道,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是教材的主心骨,是其他教学内容的中心和依据。如果从例题教学入手,在新授上创新,那么,无疑是抓住了一根总的思维之绳,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我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如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的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弄清速度、速度和、相遇时间及总路程、路程之间的关系后,学生马上得出了两种解法:即用65×4+70×4和(65+70)×4。在进行课堂总结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书上线段图为什么这样画呀?如果小强和小丽在学校的同一方向,他们之间相距多少米呢?”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随即表扬他爱动脑筋。是的,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又会是怎样的结果。我又出示了线段图,从图中不难看出,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小丽家离学校的米数减去小强家离学校的米数,列式是70×4-65×4或(70-65)×4。有没有其他的情况了呢?我继续鼓励学生思考,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于是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除了上面两种情况,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学生画出了很多种的线段图,有的是求不出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的,由于小强和小丽不在学校的同一直线上,是求不出距离的。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明白,由于教师充分利用了书本,设计了学生可思考的问题,学生情趣高昂,他们的个性得到了飞扬,他们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体现。 三、设计开放练习题,在练习上创新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应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在思考问题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强化。在复习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一课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出示一些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根据结出的条件,让学生直接求出他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第一层次) 2.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8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求出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第二层次)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白8块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后,它们的表面积变了,体积没有变。 3.最后,我让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特殊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他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不是按照公式计算的?你能举几例子吗?学生纷纷发言。比方说:教室外的柱头,休息平台、烟囱、火柴盒等,他们通过讨论,明白了这些物体的表面积应该算几个面,体积怎么求,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联系生活中的问题:像粉刷教室外的柱头,已知长方体长、宽、高,按1千克油漆可漆5平方米计算,漆一根柱子要用多少千克的油漆?让学生进行猜测、争论,学生马上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拓宽了他们解题思路。我发现,在这几个层次的练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些本来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时,顿时开窍了。他们知道了什么时候的表面积只有4个面,什么时候又变成6个面。粉刷教室要扣除门窗的面积,有时还要扣除屋顶的面积。也许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他们学得特别有味道。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往往是潜在的,教师的责任是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并善于培养和提高。如果我们利用好课堂学习这个主阵地,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思维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那么这样的数学教学无疑是成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