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讨论研究式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沙河子乡大红土小学 臧宝印 “讨论研究式”课堂教学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讨论研究式教学基本环节 1.预习领悟。讨论研究式教学,主要是如何能创设一种开放的课堂学习空间,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为了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促进参与,教师将所要讲授的知识,提前设计出思考题布置给学生。学生课外化解新知的运作过程可分:自学自悟;同学间研讨领悟;小组协作,达成共识;寻求规律、掌握知识、发现疑难。这一环节为课掌掌握新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研讨求知。讨论研究式教学,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的解决,新知的理解和运用。研讨求知要在学生课外预习领悟的基础上课内进行,运作过程可分:课上协作交流、解答疑难、化解新知;汇报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相互点评,强化理解;通过协作交流、汇报表述,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质疑解惑。讨论研究式教学,在课堂师生人际关系上,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使学生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并主动的思考。在探讨求知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随机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提出有向、有序、有路的思维问题,提出质疑,加深理解的程度,教师再通过解惑点评,帮助学生理解,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授课目的。运作过程可分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质疑;全体合作交流,探讨疑难问题,解疑;教师设计思维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创新意识。 4.练习创新。讨论研究式教学,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轻轻松松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在练习中,教师除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外,还可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还要注意练习题组的多样形式,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二、讨论研究式教学的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新知之前就要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讨论研究式教学,首先是预习领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题,要适合儿童的天性,爱动的特点,注重操作运行,思维之趣,成功之愉。例如,理解“比的意义”的教学时,设计的思考题:自己动手制一面小红旗,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说一说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不同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立起了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新知教学,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讨论研究式教学,新授知识教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在新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检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是学生在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教师在设计新知教学的思考题时,要解决疑难,为学生掌握新知铺路架桥。例如,在学习“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例题:“276×207=”,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相互交流、展示过程,最后进行评价归纳,并在进一步的评价中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还必须使学生真正弄懂这一步用0乘可以省略的道理,可让学生设置问题,相互交流,激发兴趣,教师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尝试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 三、讨论研究式教学的实效性 1.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教学做到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习欲望,使创新潜能得以发挥。 2.增强了学生表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习内容和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而又轻松愉悦地理解学习内容。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实现了这一教学目的,调动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提高了表述力。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方能得出结果,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加大了知识能力的检测力度,通过有层次性的巩固练习,强化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发展了创新思维,形成了创新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