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理 →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第六节  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评析
 主题: 第六节  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评析
第六节  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评析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于2000年3月公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于2001年7月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01年秋季在部分实验区进行实验,预计2005年在全国推开。目前就全国而言,这两套数学课程方案并行。为更好地理解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将这两个文件中的目标部分做一简要分析。

一、2000年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的分析

    2000年3月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是在1992年《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在保持原来大纲框架的基础上,部分内容做了修改和调整。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与1992年教学大纲相比,教学目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一是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历来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也的确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学教育不只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并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只是可以通过数学教育来实现的,不是数学学科所独有的功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只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也是片面的。人们的思维形式是多样的,在生活实践中,在处理数学问题时,除逻辑思维外,还需要直觉思维、合情推理等多种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设计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也包括逻辑思维能力。

    二是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种探索的成份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可能表现出很大差异,但探索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只是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活生生的,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生活的情境中可以看出数学问题。同样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增加了“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更是如此。数学总是被认为是抽象的、枯燥的、令人生畏的学科。一些学生数学成绩差往往是由于对数学的厌倦开始的。要使大多数学生学好数学,特别是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数学教育更应当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使他们喜欢数学。让数学不那么吓人,让数学与学生的生活更近,让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念。这不只是数学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排和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本主题贴数2,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