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原理 →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 第六节  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评析
 主题: 第六节  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评析


二、《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所确定的课程目标,与以往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目标相比有很大变化。其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对总体目标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目标的结构、目标的取向和目标表述上都有许多新意。体现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教育的反思,和对近几十年国际上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制定的。研究者总结了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分析了不同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取向和特点,既保持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中有价值的部分,又吸收不同国家和地区数学课程改革成功的做法。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总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教育。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习数学的过程应当成为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这应当成为数学课程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以往的数学课程过分重视数学学科自身体系的完整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这样充其量只完成了数学教育的一部分任务。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先是对人的教育,忽视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的数学教育,甚至以损害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代价的数学教育,并不是成功的数学教育。反过来注重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又会极大地促进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标准》提出,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与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一致的。 

    第二,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化的过程反映了数学教育的本质特征,数学教育过程应当成为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的过程简单地可以理解为将现实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以及运用数学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从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入手,用数学的方法去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从中寻找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就体现出数学化的过程。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体验,这种体验的不断积累就形成数学意识或数学感。这是简单的数学计算和用固定的方法解数学问题所代替不了的。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从长春到张家界的旅行计划,学生需要综合考虑时间、经费、人员、现有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设计出相对合理的方案。不同的小组可能设计出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后可找出最优的方案。学生有了这样一些经历,对他们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如何运算数学知识解决问题都是重要的。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一目标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以及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与创新是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随着人类知识问题的迅速扩大,人们要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功能与作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理念,学会生存是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课题。数学教育应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探索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把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作为课程目标,就意味着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也是创新的源泉,小学生的创新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层次和一定的范围内,但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意识。

    第四,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数学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引以为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课程的改革并不是削弱基础知识和技能,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的情况下,进入21世纪的今天,对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以前一些十分重要的技能,现在可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而以前认为不重要的内容,可能现在要特别重视。如在计算器和计算机还未普及的条件下,在日常生活中多位数的笔算和口算就显得很重要,而有了计算器,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而没有必要再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熟练地掌握计算技能。相比之下,估算的技能,适当地选择算法的技能和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和怎样运用计算器的技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里特别强调了重要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而数学的思想方法是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和应用数学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初步理解一些数学思想,并运用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理解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包括简化的思想、转换的思想、统计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这些思想的重要意义应当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主题贴数2,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