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分析 从以上对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 一是数学课程内容要为全体学生而设计,使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和成为未来的合格公民服务。过去各国的数学教育都有一种倾向,即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了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的需要。而实际上,学生是有不同的天分、不同的爱好、不同的需要的,不可能人人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意识到数学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作为公民必备的一种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其他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国都愈加重视数学的地位,强调“为所有人的数学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数学”。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说,数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须的。数学成为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不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不能成为合格的公民,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需求。特别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更多的领域需要数学的知识和技能。离开数学人们几乎寸步难行。正因为这样,各国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都更加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创造终身学习的条件。比如,会通过适当运算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懂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相信数学的价值与用途、掌握猜测与推理的手段和方法、会进行探索、创造等,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学习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应用性决定学习的内容必须是“有用”的。没有用的数学,即使人人都能够接受,也不应该进入课堂。由于数学的抽象特征,使其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地用到数学的原理和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考虑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所必需的、有用的数学。这也是大众数学追求的理念之一——“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这就意味着数学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但究竟何为“必需、有用”,则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比如我国在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统计知识内容的调整、增加了实践活动、对四则运算的要求的降低,是从统计与概率在现代社会运用比率的上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等角度考虑进行选择的。 三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将现代数学中新的内容和新的技术引入数学课程之中。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尽管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社会和学生的发展,但不应忽视学科自身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原有课程内容体系的滞后性明显的表现出来。因此,各国都及时的将现代数学中新的内容引入到数学课程中。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计数器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数学学科的革命。新技术的使用,不只是使计算和作图变得容易,也改变着对于什么是重要的数学问题以及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看法。可以说,计算机和计数器的普及和推广,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充分考虑计算机和计算器在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作用,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文件中,都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阐述。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出现,使人们重新认识计算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用计算器计算作为数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从整个数学体系之中考虑和认识计算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