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四编>>第三章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三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思想的新发展

    道教自魏晋南北朝的转折性发展之后,在隋唐特别是唐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道教以其对教理与教义的推进和道与术的展开,成为当时社会多元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以道兼儒、佛

    道教同儒学一样,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隋唐五代时期可以称得上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一.道教自身的发展
    隋代的统治者在崇尚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推进、扶持政策。但是毕竟隋代存在的时间较短,道教在隋代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到了唐代,道教才真正的得到发展。唐朝时期道教的发展与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与尊崇是分不开的。唐高祖李渊在隋末起事时曾经得到道士的协助,建唐之后,出于政治的需要,为了使皇权神圣化,老子被尊奉为国祖。并且道教的一些道术,如长生不老、修炼仙丹等等迎合了统治者的长生不老的心理。此后唐朝一直奉行尊崇道教的政策。
    道教的发展也与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一些道士善于见风使舵,主动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这也为道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隋文帝要实行禅代的时候,道士张宾、焦子顺、董子华,便曾经向其密告符命,预言他将要成为皇帝,这正迎合了文帝的心里,于是文帝践祚“以(张)宾为华州刺史,(焦)子顺为开府,(董)子华为上仪同”。(《隋书?卷七八《艺术?来和传》)隋炀帝沉迷于长生不死之术,为了求得仙丹隋炀帝不惜花费巨额的资金。隋代末年就散布着一些道教的谶纬之言“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天道将该,当有老君子孙治世”。这表明道教中的人士可以及时、准确的看清当前的形式,并且认准人选,将李渊父子与道教的老子相联系,这也体现出道教人士的高明之处。所以,大唐一代,对于道教给予的重视是历代都不能超越的。一些道士正是抓住统治者这种心里,于是使尽各种解数来为统治者修炼仙丹,求得统治者的欢心。据记载,唐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六个皇帝都是死于服用仙丹。高宗和玄宗想吃而没有敢吃,武则天也是嗜吃仙丹。
    隋唐五代,特别是唐代,对外文化交流频繁,是当时世界上的文化中心,许多外来宗教都来华传教。当时被唐代称为“三夷教”的袄教、景教、摩尼教是对道教影响较深的外来宗教。除了这三种主要外来宗教之外,犹太教、伊斯兰教都与中土特有的儒、佛、道三家并存、交涉。无论外来宗教是否与道教发生过直接的关涉,在多元文化的气氛中,道教必然打上多元文化的烙印,吸收多元文化的影响,得到长足发展。
    二.儒、佛思想的吸收
    前面提到有儒家学者主张将佛、道、儒,三者思想融合起来,“三教合流”。道教中的许多道士也注意了此问题,并且积极的吸收儒学、佛教中的有点,以取得自身的发展。
   (一)对儒学的吸收
    隋唐五代时期,统治者一直采取“三教并重”的政策,但是实行起来还是会有所偏差。隋代在三者中偏重于佛教,道教次之,儒学最后。唐代奉道教为皇族的宗教,因而道教在唐代特别是前期得到很高的地位。统治者对于三教的偏重不同,再加上三教自己发展的需要,使得三教的斗争不可避免。
    儒学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其矛盾比较容易调和,三教在冲突对立的时候,儒道两者往往结成联盟,共同对“外”。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从其产生之时就自觉地将儒家的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纳入自己的神学体系中。道教重视经戒的传教,目的是告诫道门弟子防邪去恶,诚心归道。经戒中的许多条目都打上了儒家的烙印,反映了儒家的礼义观。如《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中的“十四持身品”(或称十四治身之法)就与儒家的三纲五常内容相近。也有些道士过去曾经是儒生,后来入进道教,这样更加便捷的将儒家学说渗透进道教的思想当中来。著名的道士吴筠,原本就是一名儒士,从小博通儒家经典,但是由于未能考取进士,又不愿意随流和俗,遂入蒿山成为道士。关于儒与道的关系,他主张道本儒末,认为道家也注重仁义礼智,道家的道德是仁义理智的根本,体现“自然”之理。
   (二)对佛教的吸收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受到统治者的“优待”,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并且由于自身发展,常常会与道教产生冲突。在彼此斗争的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吸收对方的长处,至中唐以后,佛道二教的关系趋于缓和,在教义、教理上出现融合的趋势。
    佛道两教在相互斗争、排挤的同时,还存在着相互的渗透、学习。道教对佛教的吸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教规戒律。道教对经戒律条的完善,多得益于佛教。三归戒就是仿照佛教的三皈依戒。道徒授三戒后,再授五戒。此五戒亦同于僧人的五戒。其次,就是在思想理论上的借鉴。佛教的心性论对道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关于“道性”。隋唐五代似的佛教多重视对佛性的探讨。天台宗认为有五种佛性,华严宗认为“有情”的众生有佛性,“非情”之物有“真如”之理,称为“法性”。禅宗的理论更是围绕“佛性”这一核心展开的。道家典籍中常谈到“道性”。认为道性与众生之性同一不二。关于“修心”、“动静”之说。禅宗认为“修行是成佛之行”,道教吸取此心性论,出现练内丹热,将人体视为炉鼎。与此相应的,道教思想理论开始关注修身、凝神、摄念等思维方式和修道的关系。还有的道徒将内心修炼法叫“定观”。就是说修炼者要静坐内观,杜绝一切贪图的念头,启发慧心,与佛家的“定慧双修”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是由于道教对于儒学、佛教的吸收借鉴,使得道教得到长足的发展。
[1] [2]